
《繁星(一三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理解《繁星(一三一)》,掌握生字“涛”的读音和含义。 2. 技能目标:学生能通过诗歌学习,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初步具备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母爱的温暖,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握诗歌中的关键词汇,如“光”、“香”、“思潮”、“清响”的含义。 2. 通过朗读和讨论,理解诗人对大海和母爱的深情表达。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诗歌中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体会其增强情感表达的效果。 2. 联系生活经验,感悟大海的象征意义和母爱的深沉。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情境创设 ① 展示多张不同情境的大海图片,如日出、黄昏、风平浪静、波涛汹涌等,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描述他们看到的大海景象。 ② 引导学生分享:当你看到这样的大海时,你会想到什么?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心情或感受? (2)话题引入 ① 教师分享自己对大海的想象和感受,如大海的宽广、深邃,以及它带来的宁静或激情。 ② 提出问题:冰心在她的诗歌《繁星(一三一)》中是如何描绘大海的呢?它又与母爱有什么联系呢?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入课文学习。 (一)导入新课 (1)互动问答 ①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大海的想象,如“我心中的大海是蓝色的,像妈妈的眼睛一样深邃。” 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用这样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大海呢? (2)诗歌初读 ① 教师朗读诗歌,学生闭目倾听,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② 学生跟读,教师适时提示关键词的读音,如“涛”字的拼音和含义(波浪的声音)。 ③ 提问:你从诗歌中听到了什么?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感体验? (二)初读感知 (1)感知诗歌韵律 ①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感。 ② 分组讨论:你从诗歌中听到了什么?是大海的波涛声,还是内心的回响? (2)寻找排比与反问 ① 教师示范:找出诗中的反问句“哪一颗星没有光?”和排比句“哪一朵花没有香?”,分析其表达效果。 ② 学生尝试找出剩余的反问和排比句,如“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③ 小组分享:为什么诗人要用反问和排比来表达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理解基本含义 ① 教师解释“光”、“香”、“思潮”、“清响”的象征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大海的赞美。 ② 学生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代表“光”和“香”?这与大海有什么联系? ③ 课堂讨论:诗人为什么将自己的思绪与大海的波涛相联系?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4)情感共鸣 ① 学生闭目想象,尝试将自己置身于诗人的视角,感受大海的壮阔和母爱的温暖。 ② 分享感受:与大家分享你想象中的大海,以及它给你带来的感受。 ③ 教师引导:诗人通过诗歌传达了对大海的热爱,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关于大自然,也可以是关于母爱的回忆。 (三)细读理解 (1)探究关键词汇 ① 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思考,“光”在诗中代表什么?“香”又象征着什么? ② 深度解析:教师解释“光”象征着希望和指引,“香”则代表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歌的内涵。 (2)挖掘象征意义 ① 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海在诗中的象征意义,如宽广、深沉、滋养生命的特性。 ② 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将大海与母爱相联系,讨论为什么诗人会将大海与母爱相提并论,如大海的包容与母爱的无私。 (3)情境体验 想象活动:让学生闭眼想象大海的景象,感受波涛的“清响”,并尝试描述这种感觉。 ② 感共鸣:分享自己生活中感受到母爱的瞬间,如母亲的安慰、照顾等,体会母爱的温暖。 (4)师生共析 ① 举例说明:教师举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