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低年级阶段,他们的词汇量和生活经验正在逐步积累中,对自然环境和季节变化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古诗中描绘的特定季节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理解不深。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形象思维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可能在抽象和细腻的情感捕捉上存在困难。此外,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喜欢通过互动和游戏来学习,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通过具体活动来感受和理解诗歌的意境。因此,教学时应注重直观教学,借助图片、视频或实际的户外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诗歌的场景中。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学生能正确朗读并背诵《三衢道中》,掌握“梅、溪、泛、减”4个生字。 2. 能力目标:学生能理解诗歌大意,描绘出诗中所表现的初夏景色。 3. 感目标:学生能感受诗人山行时的愉快心情,培养对自然景色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理解“小溪泛尽却山行”中“却”字的含义,体会诗人高涨的游兴。 2. 描绘诗中绿树黄鹂的景象,感受宁静的初夏景色。 四、教学难点 1. 通过“绿阴不减来时路”理解诗人对景色变化的细腻观察。 2. 体会“添得黄鹂四五声”中黄鹂叫声带来的幽趣,感受诗的意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兴趣:展示梅子图片,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梅子成熟的时间,引出“梅子黄时”的初夏景象。 ① 分享:教师分享自己小时候在初夏摘梅子的经历,描述梅子黄透时的诱人景象。 ② 引导联想: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初夏季节的印象,如晴朗的天气、鸟语花香等。 2. 初步感知:教师朗读《三衢道中》的前两句,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① 示范朗读:教师用轻松愉快的语气朗读,强调“日日晴”的节奏感。 ② 学生试读: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注意“梅子黄时”和“日日晴”的停顿与重音。 ③ 合作朗读:学生分组,一组读上句,一组读下句,共同体验诗歌的韵律美。 (二)字词解析与句意理解 (1)字词注音与释义 ① 注音练习:请学生跟读“梅”(méi)、“溪”(xī)、“泛”(fàn)、“减”(jiǎn)四个生字,强调“泛”字的读音。 ② 词义理解:解释“泛”字的含义,让学生想象在小溪上泛舟的情景,理解“小溪泛尽”的意思。 ③ “减”字探讨:引导学生思考“减”字在诗句中的作用,解释“不减”的反常意味,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句意分析与情境构建 ① 分析“小溪泛尽却山行”:让学生想象诗人从水路转为山路的情景,讨论“却”字如何表达诗人意犹未尽的心情。 ② 境体验:“绿阴不减来时路”:引导学生闭眼想象,感受沿途绿树成荫的景色,体会诗人对景色的欣赏。 ③ 情境延伸:“添得黄鹂四五声”:让学生想象黄鹂的叫声如何为宁静的山路增添生机,讨论诗人听到叫声时的感受。 (3)字词游戏:设计“字词接龙”游戏,学生以“梅”字为起点,依次说出与初夏、旅行相关的词汇,巩固生字记忆。 (4)情境表演: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一组学生扮演诗人,一组学生扮演沿途的景物,通过动作和语言表达诗句的意境,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课文探究 (1)理解诗意 ① 互动讨论:诗人为什么说“小溪泛尽却山行”?(引导学生理解诗人从水路转为山路的原因,可能是溪水尽头,也可能是为了继续探索。) ② 情境想象:如果换成你,行至小溪尽头会有什么样的心情?(鼓励学生设身处地感受诗人的心情,体会山行的乐趣。) (2)描绘画面 ① 闭眼想象:闭上眼睛,想象“绿阴不减来时路”的景象,描述你看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绘出诗中的宁静景色。) ② 声音描绘:想象一下,黄鹂的叫声是如何为这幅画面增添生动感的?(引导学生理解声音在营造氛围中的作用,体会黄鹂叫声的生动效果。) (3)字词解析 ① 重点字词:“却”字的含义是什么?(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