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69818

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9次 大小:75504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省,语文,解析,原卷版,试题,期中
    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学习成果阶段展示 八年级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 时间:120分钟) 2024年4月 晨帆文学社将组织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请你参与相关栏目制作,为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吧! 一、中华好诗词(12分) 1. 以下是诗词对决的部分题目,请补充完整。 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自然界有着千万种美好:既有(1)_____(作者名)诗里“八月湖水平,_____”的胜景。也有《诗经》中涌流着的无数真情:如(2)“_____,_____。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的嗔怪,再如(3)“_____,_____。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追求,都弥足珍贵,让人沉醉。 2. 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部分。 (1)_____,灯烧月下月如银。(唐寅《元宵》) (2)仰天大笑出门去,_____。(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3)灵山多秀色,_____。(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泉》) (4)_____,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5)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_____。(温庭筠《咸阳值雨》) (6)_____,平铺十里湖光。(张孝祥《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二、国学经典(15分) 【材料一】①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 ②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废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调协,似乎是后来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材料二】①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是孔子。孔子名丘,他家原是宋国的贵族,贫寒失势,才流落到鲁国去。他自己做了一个儒士,儒士是以教书和相礼为职业的,他却只是一个“老教书匠”。他的教书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有教无类”。他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只要缴相当的学费就收;收来的学生,一律教他们读《诗》《书》等名贵的古籍,并教他们《礼》《乐》等功课。这些从前是只有贵族才能够享受的,孔子是第一个将学术民众化的人。 ②孔子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节选自《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材料三】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瑁,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式,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的素志。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 (节选自《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3. 小文想了解古典诗歌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价值,请你从下列选项中,推荐最适合的一项( ) A. 《辞赋第十一》 B. 《诗第十二》 C. 《诗经第四》 D. 《诸子第十》 4.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撰写一部介绍我国国学经典的著作。 B. 这本书内容简洁精辟,通俗流畅,深入浅出,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很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C. 《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