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74080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课件(共24张PPT)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208377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PPT,24张,课件,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21课
  • cover
(课件网) 登飞来峰 王安石 走近诗人 王安石 (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又称“临川先生”。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雄奇峭劲、壮丽超逸而又深婉不迫的独特诗风,对推动宋诗革新起到了积极作用。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两种。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30岁时,皇佑二年(1050年)夏,是作者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所作。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初读诗歌 1.读准文本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初读诗歌 2.读懂诗意 【译文】飞来峰顶上应天塔高入云端,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 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伫立在飞来峰上,看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初读诗歌 “鸡鸣”用典 《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如典故中“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本是“先日出,后天鸡鸣”,但王安石不说“闻说日升听鸡鸣”,而说“闻说鸡鸣见日升”,则是“先鸡鸣,后日升”。 2. “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用意?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也为全诗奠定了感彩的基调。 初读诗歌 初读诗歌 2.读懂诗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上。 暗喻奸佞的小人 视线 因为 最高处 初读诗歌 讲述“浮云”的典故 【出典】 见“曲肱高卧” 。 【释义】 孔子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语,表明对不正当而得到富贵的轻视。后遂沿用为典。 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意思:西汉的人曾把浮云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心情郁闷(十分沉痛)。 初读诗歌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用来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了诗人对他们的蔑视。“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初读诗歌 这两句议论与写景巧妙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觉,它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赏读诗歌 1.王安石登高望远,他看到了哪些景物? 奇峰、高塔、旭日、浮云 赏读诗歌 2.请从写作方法的角度任选一方面赏析前两句。 “千寻”运用夸张修辞写山上古塔之高,表现诗人立足点之高。 运用虚实结合手法,实写自己登高远望,虚写在高塔上看到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的朝气蓬勃和对前途的信心。 赏读诗歌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是哲理名句,蕴含怎样的哲理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赏读诗歌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以及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