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 师生交往 教案-2023-2024学年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6.2节《师生交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师生交往的含义、特点和重要性,掌握与老师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与老师沟通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紧密相关。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与老师有过交往,对师生交往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师生交往的理解,掌握与老师交往的技巧和方法,提高与老师沟通的能力,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通过学习师生交往的重要性,使学生理解良好师生关系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对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认同感。 2. 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理性分析问题,正确处理与老师交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的科学精神。 3. 法治意识:通过学习与老师交往的法律法规,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师生交往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 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公共场合(如课堂)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态度。 三、学情分析 在设计本节课《师生交往》的教学方案时,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生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以及行为习惯等方面,以便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 1. 知识层次:七年级的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师生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师生交往的深层次内涵和技巧,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理解师生交往的重要性。 2. 能力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还在发展中,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方面: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性鲜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在师生交往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素质,以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4. 行为习惯方面:七年级的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一些学生可能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而另一些学生可能还存在一些不良行为,如迟到、早退、上课走神等。这些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师生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2. 课程平台: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教学课件。 3. 信息化资源:网络教学资源、教学视频、教学软件等。 4.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互动提问等。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介绍师生交往的基本概念,解释其重要性和应用。 2.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师生交往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3. 重点难点解析:强调师生交往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解析沟通技巧的难点,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与师生交往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2. 实验操作: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演示师生交往的基本原理,加深理解。 3.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提高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