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81766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练习(含答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8次 大小:311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 cover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达标练习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 1.对杜牧《赤壁》分析不当的一项( ) A.作者并不从正面写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其在政治上的后果,而是反说其事,并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折戟沉沙铁未———,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沙土的年代不久,时间不长。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用假设的口气说的。假如当时的天气、风向不给周郎以方便,赤壁之战就有可能被曹操取胜,那么“二乔”就可能被关在铜雀台了。 D.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蒲圻西北长江南岸,但诗人所咏之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故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B.“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而“见”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3.下列加点实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天子且至 B.天子为动    所以动心忍性 C.劳其筋骨    上自劳军 D.一怒而诸侯惧   惧其不已也 4.下面各项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 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B.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九万里风鹏正举。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实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自问自答,说只要远离名利争斗,自然就会获得心灵的宁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情趣。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失落之情。 6.下列有关课文内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先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这样就将守边将领周亚夫置于矛盾冲突之中,更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 B.本文重在刻画汉文帝这个人物形象。 C.周亚夫是课文的主人公,可课文并没有过多地描写他,而是通过对比和衬托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 D.本文通过记叙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军的经过,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7.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 D.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