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84123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19张ppt)

日期:2024-06-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次 大小:447442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肇(zhào) 格物致知(zhì zhī) 彷徨(pánɡ huánɡ) 瞭望(liào wànɡ) 袖手旁观 (xiù shǒu pánɡ ɡuān ) 毅力(yì lì) 缅怀(miǎn huái )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 ,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 J / w 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部分(1-2段): 提出论题,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3-12段): 针对论题进行回答分析,以王阳明格竹子、中国学生存在的弊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为例,进一步揭示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再次点明重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 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己,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1.请阅读3-5自然段并思考:《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境界--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埋没了。 4.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观点:是为了论述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格竹子的例子 8.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通过实验来了解竹子的的性质 观点:论证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的道理。 导致了什么样的后果 时至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中国学生偏理论轻实践的现状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