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390361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下册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9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26次 大小:110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本书,阅读,中职,下册,乡土中国,模块
  • cover
中职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展示———《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归纳乡土社会的特征。 2. 学习阅读学术论著的读书方法。 3. 明确本书的学习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归纳乡土社会的特征,学习阅读学术论著的读书方法。 难点:明确本书的学习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多少人提前读完了这本书呢?有多少人读懂了这本书呢? 的确,《乡土中国》有点难。这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的社会学著作,是作者根据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成果撰写成的学术论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与逻辑性。但是,读任何文章都有方法与门径,读学术论著自然也不例外。所以,请大家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任务一 审读乡土,明确方法 大家拿到一本书之后,你会先读哪里呢? 预设:前言、后记、导读、目录、第一章等 我们来打开目录,目录的作用是可以帮我们了解书的内容,本书的框架结构,为我们阅读整本书指引方向。可是,我们不能光读目录啊,除了目录还有14篇论文,你觉得从哪一篇读开始好呢? 预设:第一章 预测 我们来看第一章《乡土本色》,解释“本色”一词,指本来的颜色,本质特色 。 让学生预测乡土社会的本质指什么? 预设:土地、人与人关系,聚村而居、不流动等 印证(学生分享) (一) 土气 1.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2. 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3.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4. 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 5. 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二) 不流动 1.农业和游牧业或者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之于土地的。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2.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 (三) 熟悉 1.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2.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3.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预设:土气、不流动、熟悉 三、任务二 悦读乡土,巩固方法 朱熹曾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要想探求规律,关键还在于读书。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章进行预测,这一章可能讲了什么内容,跟第一章又有哪些联系呢? 预设:《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无讼》《礼治秩序》《血缘与地缘》等。 预测 印证 归纳 四、任务三 品读乡土,学以致用 沈从文说:“任何理论都不如现实具体。”请大家阅读以下一则材料,利用乡土社会的特点去解释黄文秀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这一现象。 百坭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居住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山头,对于黄文秀这个不熟悉地形的“新手”来说,要在最短时间内掌握全村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是非常困难的。但黄文秀没有失去信心,仍然坚持深入的开展群众工作,常常脱下外套帮贫困户家扫院子;贫困户不让她进家门她就去两次、三次;贫困户不在家,她就去田里,边帮他们干农活边聊天。时间久了村民们见得她多了,开始慢慢地接受她。 预设:熟悉、不流动、土气均可体现 阅读意义 北大中文系教授温儒敏曾说《乡土中国》不只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本指南册,一位活着的向导。当我们对中国社会的问题感到迷惑之时,你拿出它,总能找到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