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4 求经过的时间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描述: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学习内容分析:例3,通过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提高应用能力。教材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展开教学,创设了一个“知道出发时刻和到达时刻,求到奶奶家要坐多长时间”的实际问题。教材所呈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凸显了课程标准提出的“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的理念。共呈现了三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钟面上数,一种是分两段计算,一种是运用24时计时法计算。教材还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3.学科核心素养分析:在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初步掌握一些求简单的经过时间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认识。 2.难点:理解计算经过时间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把相应的时间连起来。 (2)先在方框里填出钟表上的时间,然后再填出经过的时间。 2.导入新课师: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一条长龙伏地行,腹中能吞千百人,须等长龙身不动,众人方可离龙身。(打一交通工具)学生独自猜一猜:是火车。师:说到火车,大家知道复兴号吗?课件出示: 师:2017年,复兴号以最高350公里的时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快的国家,并保持至今。截至目前,投入运营的复兴号高速列车近1200组。小红准备乘坐火车去看望奶奶,不仅玩得开心,还发现了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入新课,使学生知道所研究的数学知识跟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为新课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师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表扬。 探究新知 任务一:阅读与理解课件出示:小红坐火车去奶奶家当天能到达,小红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师:观察上图,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自观察上图,然后自由说说。学生:火车上午9时发车。师:上午9时出发,我们把这个时间叫做“开始时间”或“出发时间”。那么火车什么时候到站?学生:火车下午6时到站。师:下午6时到站,我们把这个时间叫做“结束时间”或“到达时间”。那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学生:要解决的问题是小红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师:要求在路上用的时间,我们把这个时间叫做“经过时间”。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求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求经过的时间 通过说说题中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明确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揭示了课题,还培养了学生的审题意识。 老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是否掌握本环节内容,并给予及时的鼓励与指导。 任务二:分析与解答师:要求小红要坐多长时间的火车,实际就是求上午9时到下午6时间隔多少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分小组交流。学生独自思考,然后分组交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的?谁来说说?学生:可以直接在钟面上数一数,从上午9时开始,1小时1小时的数,数到下午6时刚好是9小时。师: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了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小时。师:那还有不同的方法吗?学生:从上午9时到中午12时经过了3小时;从中午12时到下午6时又经过6小时,3+6=9(时),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经过了9时。师:这是用分段计算的方法,真不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