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397358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5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861928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2024,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PPT,25张,课件,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在长江源头 各 拉 丹 冬 学习目标 ①理清本文游踪,把握游记三要素:所至、所见和所感。 ②欣赏作者笔下的各种景物,感受其雄伟、圣洁、瑰奇的特点 ③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会、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第一课时 棱 角 虔 诚 蠕 动 豁 然 懈 怠 蜿 蜒 敦 实 腈 纶 léng qián rú huò xiè dài wān yán dūn jīng 字词积累 【黧黑】形容黑。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 【砾石】经水流冲击磨去棱角的石块。 【皱褶】皱纹,指冰山上的波形纹。 作者简介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等。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 理清游踪 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关于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词语,理清作者的游踪。 理清游踪 第一天 第二天 山脚 冰塔林 草坝子 砾石堆 接近冰山 置身冰窟 再入冰塔林 移步换景: 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 整体感知 文章按照时空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浏览文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所见】 在营地远眺各拉丹冬雪山,突出它的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在砾石堆上四顾,突出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靠近冰山,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特别是身处冰窟,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洁白,熠熠闪光; 第二天重返冰河,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一刻不停。 整体感知 文章按照时空顺序,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浏览文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所感】 所感: 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 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 身处冰窟,感觉置身琼瑶仙境,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 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精读品析 朗读第10、11段,勾画描写冰塔林美景的语句进行品析,感受景物的神韵,并写出评析文字。 【提示】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法、感官描写等角度,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品析。 精读品析 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 从听觉角度描写,表现冰风的永不停息与凛冽。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 置身冰窟中,感觉仿佛置身于“琼瑶仙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冰窟的美丽、圣洁;“静穆”一词准确生动地写出冰窟的静态美;“晶莹和洁白”,写出冰的颜色与亮度。 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冰的流苏”比作“长发”,生动形象地写出冰窟中冰体的形状怪异、美丽瑰奇。运用对比,用人的渺小衬托冰山的巨大。 分析手法 通过对“最美冰塔林”的品读,你发现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塔林的美景的? (1)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 (2)作者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无论是简笔勾勒、大笔涂抹还是详细描写,都重在写神而非绘形。 (3)写景时往往把自己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