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01915

吉林省珲春市第二高级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1333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吉林省,期中,解析,原卷版,试题,历史
    珲春二高中2023-2024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截止到2000年,我国已发现的史前城址中绝大多数属于龙山文化时期,这些城址不同于普通聚落,而是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的修建反映其防御强度不断增强。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 A. 出现了最早的城市形式 B. 建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C. 形成了早期国家的形态 D. 出现了早期的文明曙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题目中龙山文化时期、地域性中心聚落、城墙修建、防御强度加强等信息体现出当时即将迈入文明社会门槛,D项正确;从题干中无法得出其是最早的城市,排除A项;题干中的材料并不能说明此时已经建立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早期国家形态的标志为阶级分化和强制性权力及军队、警察、监狱等暴力机构的出现等,我国夏朝进入早期国家形态,排除C项。故选D项。 2. 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 实录历史事实 B. 提升周王权威 C. 维护等级秩序 D. 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是礼治社会,礼仪是一个国家或者个人最高的行为准则,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孔子编撰《春秋》是为了明确等级制度上下尊卑关系,以稳定社会,达到社会和谐,如果孔子承认了楚国国君为王的实事,那么也就代表孔子自己先违背了自己遵从的“礼”。所以在孔子改《春秋》时一直称楚国国王为楚子、楚人,综上可知孔子此举目的是维护等级秩序,C项正确;《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排除A项;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3. 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 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 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 有利于抑制豪强势力 D. 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至东汉后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刘焉上书认为天下无法安定,原因在于刺史权力太轻,朝廷于是改部分资深刺史为州牧,至此刺史(州牧)开始成为一州的军政长官,正式跃升为长吏、太守的上级,“州”开始正式作为行政区出现。东汉后期由于中央朝廷的持续衰弱,原本的“十三州”监察区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而其行政长官虽名义上仍由皇帝任免,但实际上已经脱离朝廷掌控,州刺史和州牧权力大增,对郡、县两级管理拥有绝对的管辖权。所以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B项正确;察举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