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06681

第24课《唐诗三首——卖炭翁》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66322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3,八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4
  • cover
《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主题阅读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4课《唐诗三首》的第三首。《卖炭翁》讲述了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人,辛辛苦苦烧的炭被宫使掠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的讽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歌中对卖炭老人外貌心理的刻画,都非常精彩,特别是两位人物颜色的对比运用,别具匠心,蕴含深意,深刻揭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了小说,知道通过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去分析人物形象;同时有了一定的古诗文知识的积累。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因此教学中,在了解内容后,抓关键语句,从诗歌中“颜色”切入,以全新的视角深入分析“卖炭翁”的境遇与命运和探讨诗歌的情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意,准确辨析诗句,提炼颜色。 思维发展与提升:从“颜色”入手,解读文中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色彩对比,破解”颜色”密码”,领悟诗文情深,体会诗人的济世悲悯情怀。 文化理解与传承: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颜色词,赏析诗歌,感受颜色词在诗歌中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借“颜色”解读卖炭翁和宫使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以”颜色”密码”,领悟诗文情深,体会诗人的济世悲悯情怀,感受颜色词在诗歌中的魅力。 方法策略: 情境导入法、讨论法、朗读法、任务驱动法、教学评一体化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学校要举行“我为课文故事画幅图”的语文学科节活动,有位同学想为《卖炭翁》画一幅插画,同学们帮他想一想,该选用哪些颜色,绘制哪些人物,要描绘一个怎样的场景呢?今天就让我们破“颜色”密码 ,领悟诗文情真,一起走进白居易的《卖炭翁》吧。 屏显:“解‘颜色’密码,悟诗文情真”———《卖炭翁》主题阅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引导学生去了解颜色在诗歌中的魅力。 二、觅“颜色”之踪,明人物故事 任务一: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找一找,你看到了想到了哪些颜色?用“颜色+名词”来表达。如:黑色的炭、白色的雪..... 任务二:请同学们抓住这些表颜色的人和物来概括这个故事,白居易又给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抓住颜色进行简要的概括。 预设1:炭 、尘灰、烟火色、苍苍、黑、雪、冰、黄衣、白衫、红纱、绫。 预设2:黑色的炭,黑色的十指,烟灰色的脸,苍白色的头发,白色的雪,白色的冰,黄衣宫使,白衫宫使,红纱绫。 屏显: 预设3:一个满脸尘灰的老人,在天刚亮的清晨,拉着一千余斤的炭车去集市上卖,却被两个穿着黄衣白衫的宫使用半匹红绫给换走了。 预设4:一个满面尘灰、十指因烧炭而变得黢黑白的老人,在一个灰蒙蒙的下雪天的早晨,拉着一辆载着千余斤炭的车去集市上售卖,到了晌午,牛困人饥,在集市的路边休息时,结果却被黄衣白衫的宫使看见,用半匹红纱一丈绫给抢走了卖炭翁的炭。 屏显: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诗歌,寻找颜色,能够让学生熟悉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同时精准地找到颜色词,“颜色+名词”的方式解答,加深对颜色的理解。同时采用框架式活动评价表,激发兴趣,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三、破“颜色”之谜,品人物形象 合作探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紧扣诗歌中的颜色,结合诗句内容,从心理动作外貌神态描写,探究人物形象,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卖炭翁,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宫使。 活动评价表: (学生齐读诗歌,小组为单位,合作探讨) 示例: 预设1:卖炭翁是一个可怜的人,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中,看到他白发苍苍,手指全黑,看到了一个生活艰辛、劳累过度的老人。 预设2:衣单愿天寒的艰辛--卖炭途中艰辛--人饥的艰辛--炭换来是半匹红纱的艰辛。 预设4:其实,诗人不仅在描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