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07274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3 《我爱这土地》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482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3-2024,学年,统编,语文,九年级,上册
  • cover
3 我爱这土地 设计说明 《我爱这土地》的教学有两个重点:一是深入领会诗歌本身的巨大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欣赏技巧与方法。这首诗歌在用浓烈的爱国情感冲击灵魂的同时,也交给学生们一把走进现代诗歌艺术品位之门的钥匙。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启发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初步培养学生解读意象和品味意境的能力,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切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把握此诗的主题,感受作者饱含的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欣赏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艾青诗选》。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出示图片,解说: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对它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为它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 谁不爱恋大地母亲 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汹涌(xiōng yǒng)    嘶(sī)哑    腐(fǔ)烂    黎(lí)明 2.文学常识。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诗人。诗作努力反映民族和人民的苦难和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讴歌,风格朴素雄浑。在诗歌理论上,主张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强调诗人的时代使命感。代表作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长篇小说《绿洲笔记》等。有《艾青诗选》传世。 3.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关头,诗人毅然汇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洪流之中,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诗。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提示】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以及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2.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节奏、语速。 3.教师讲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并指导学生朗读。   【朗读指导】感情:深沉。 语调:低沉、缓慢。 4.熟读诗歌,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 2.学生听读课文,体会其中的感情基调、节奏、语速。(加“ ———的词重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学生再读诗歌,并朗读展示。 4.学生思考并回答。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通过初读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朗诵能力,初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四、学习任务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探究写法。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爱国激情的 有什么作用 2.诗中的“鸟”歌唱了哪些内容 有何象征含义   学生思考并回答。 1.用鸟来表达爱国激情。 作用: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还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所依。 2.土地:正在被日本侵略者摧残、欺凌的祖国大地。 河流: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 风: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这片土地。   在朗读与研讨中,探讨写法,学习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 五、学习任务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细读品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