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0656

24 唐诗三首连读《石壕吏》(第2课时) 拓展教学课件(共17张PPT)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8次 大小:5783034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唐诗,三首,连读,石壕吏,2课时,拓展
  • cover
(课件网) 《唐诗三首》连读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叹百姓之疾苦 哀民生之多艰 1.自读课文,找出重点生字词,疏通诗意 2.理解诗歌,完成任务 任务一:诵读诗歌,辨明诗体 任务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任务五:深入探究,理解主旨 三个主要人物是围绕哪个字来写的? 苦 石壕 吏 任务三:再读诗歌,分析人物 人物一:老妪 听妇之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三男二死 丧子之苦 衣不蔽体 贫困之苦 自请服役 应征之苦 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听妇之苦 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家破人亡,贫困交加,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在官吏的一再威逼下,老妇人怕儿媳被抓,饿死孙子,为了掩护老翁,她挺身而出,请求去服兵役,实则不得已而为之。      诗中的老妇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聪明机智。提出要自己和差吏去军营,避免了孙子、儿媳、老翁受到伤害; ②勇于献身。不让老翁去,而是自己前往。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敢于承担苦难。 总之,这位老妇人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一个缩影,她身上具有聪慧、善良、无私的宝贵品质。 人物二:石壕吏 看吏之恶 思考探究:老妪是本文的主人公吗? 石壕,即石壕村。吏,小官,这里指差役。诗题代表了主要的写作对象。 题目解读 ①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不合理,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②从侧面形象的突出了封建官吏凶暴、蛮横、冷酷的形象,体现了诗人对差役强烈憎恶; 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诗歌题目是《石壕吏》,而诗中却重点写了老妇人的致词,这是为什么?你能读出一个什么样的官吏形象? 如狼似虎 蛮横凶暴 悲愤凄苦 哀婉可怜 对比鲜明  明暗结合 暗 明 吏: 妇: 侧面描写 作为主要写作对象,作者还在哪些地方,用了什么方法刻画了“官吏”形象? 正面描写 思考探究 “有吏夜捉人” “有吏夜捉人”一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说明长久以来百姓一直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官府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间人们熟睡之际抓人,“夜捉人”表明官吏捉人的手段狠毒。 “捉”字暗示当时百姓并不愿意去当兵,但是官吏却毫不顾及百姓的意愿,采取“捉”的方式,强迫百姓当兵;“捉"字表现了官吏的凶残和霸道。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两个“一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两个“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官吏如狼似虎、横行叫嚣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体现了诗人对差役强烈憎恶、对老妇深刻同情. 正侧、明暗结合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夜久。”反映出老妇一再哭诉,差役威逼的时间之长. “独”字暗示老妇已被带走。诗人日暮投宿,老翁与老妇共同接待,一夜之间,只剩老翁。“独”字表达了凄苦、悲愤之情; 任务四:仔细品读,分析语言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如”字用得很含蓄,假如有人在哭,那么会是谁在哭呢?假如没人哭,作者为何有此感觉? 虚实结合 1.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的泣不成声. 2.家破人亡的老翁。 3.家家户户被抓走遗留的可怜百姓。 表达了作者为这一家人的惨状而心酸、悲愤, 为人民处于水深火热、国家处于动荡不安而伤感、担忧。 错觉出自诗人那忧国忧民之心。 人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