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1178

2024年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7157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4年,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中考
    2024年中山市华侨中学初三语文第二次学情调研 一、积累运用(29分) 1. 默写古诗文。 (1)关关雎鸠, _____ 。(《诗经》)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3)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夕阳西下几时回?_____,_____。 (晏殊《浣溪沙》) (6)请将李清照《渔家傲》中适合填入下面对联的词句写在横线上。 上联:_____ 下联:五千年云鹤长鸣 (7)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生终生的追求。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用隐喻含蓄地表达求仕之心的诗句是:④“欲济无舟楫 ,_____”;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抒发了与好友一样仕途不顺的诗句是:⑤“_____,_____ ” 。 【答案】 ①. 在河之洲 ②. 芳草鲜美 ③. 落英缤纷 ④. 日暮乡关何处是 ⑤. 到乡翻似烂柯人 ⑥.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⑦. 无可奈何花落去 ⑧. 似曾相识燕归来 ⑨. 九万里风鹏正举 ⑩. 端居耻圣明 . 与君离别意 . 同是宦游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篇背诵。课文原句填空作答时,一是要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的语句;三是作答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加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注意易错字词:洲、落、缤纷、暮、宦。 2. 一些同学常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中的“烽”误写成“锋”、请你根据诗歌内容和知识卡片解释为什么要写作“烽”。 知识卡片 《说文解字》对“烽”的解释:“边有警则举火。” 《新华字典(第10版)》对“烽”的解释:“烽火,古时边防警报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就点火相告。” 【答案】古时当有敌人来侵犯时,就会点火相告,所以诗人用“烽火”代指战争。诗句意思是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说文解字》表明该字与烽火相关。而《新华字典(第10版)》则明确阐释了“烽”的含义,即“古时边防警报的烟火,有敌人来侵犯的时候,守卫的人就点火相告”。在古代,烽火台是边疆地区用来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设施,一旦发现有敌情,守卫人员就会立即点燃烽火,以此方式迅速将警报传递给后方的军队和民众。 《春望》这首诗中,“烽火连三月”指的是战火已经持续了一个春天,烽火不息,象征着战争的激烈和持久。这里的“烽火”是古代边疆用以报警的烟火,也代表着战乱和动荡。诗人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对战乱时局的深深忧虑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家书抵万金”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家人的深切思念和牵挂。在那个通讯不便的时代,家书是联系亲人、互通音信的重要方式。由于战乱,信息传递变得极为困难,一封家书的珍贵程度甚至胜过了万两黄金。这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也反映了战乱给普通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烽火连三月”所描绘的,正是战乱时期边疆地区持续不断的烽火警报。这里的“烽火”不仅象征着战争的硝烟和战火,更隐含了诗人对家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和对亲人安危的切切牵挂。因此,“烽”字在这里的运用是十分贴切的,它准确地传达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综上所述,可以理解为什么在这句诗中要用“烽”而不是“锋”。因为“烽”字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诗歌所要传达的意境是紧密相连的,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文字符号,更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所以,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烽”字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领略诗歌的韵味和深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建筑因彩画而绚丽壮观,diāo liáng huà dòng是中国传统建筑独特的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