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11191

1.3 比热容教案(表格式)2024-2025学年教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04-25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1805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比热,教案,格式,2024-2025,学年,教科
  • cover
3.比热容 第1课时 比热容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能运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2.能运用比热容说明为什么沙漠中的昼夜温差比海边的大等现象。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比热容是继密度之后又一个表示物质属性的物理量,是学生学习热和能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习中的难点。学好比热容的知识对学生理解热量是非常重要的。比热容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其表现出来的一些现象却是学生们常见的。因此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们的知识,开拓视野,发散思维,通过与生活紧密联系,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爱好。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对比热容相关的生活体验比较丰富,已经掌握了一些的科学探究方法,例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也已经经历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过程。 未知知识及方法:用加热器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物质吸热的多少;热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会查物质的比热容表,会根据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的概念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4.经历设计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建立比热容概念的过程。 核心素养 比热容的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思想意识,能书面或口头表述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研究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比热容的含义;能用所学的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常见的生活现象。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海边中午和晚上对比): 夏日中午,沙子很烫而海水很凉; 傍晚,沙子变凉了而海水却还很暖和。 不同物体(沙子和水)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   观察现象,回忆生活经验,思考原因。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二:物体的吸热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 追问:对于不同物质,讨论上述问题还有意义吗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演示实验,收集实验数据。 结论:(1)对于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相同。 老师:为了体现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概念。   根据老师提问,思考解决问题:水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等。 学生分析数据,总结结论。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出问题的意识。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环节三:比热容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14~15页,学习比热容的概念,完成对应问题: 1.概念:为了描述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我们把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来表示。 2.单位:J/(kg·℃)。 3.公式:c=。 4.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老师出示的表格,通过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水的比热容是4.2×103 J/(kg·℃)。 物理意义是质量为1 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 ℃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 J。 小结:(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