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内能和热量 第1课时 内能及其改变方式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了解内能。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是全章的重点内容。本课时内容在第一节认识分子的相关知识基础上,类比八年级机械能的内容,类比学习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进而理解内能。再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演示实验等让学生归纳出热传递和做功都可以改变内能,且两者是等效的。 学情分析 已有知识及方法:学生已经对分子动理论知识有了解,学过机械能的概念,他们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未知知识及方法:微观角度分析宏观现象,对内能、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这种逻辑分析还有困难。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了解内能的概念,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知道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 3.会用类比的方法建立内能的概念,会从宏观和微观不同角度认识事物的关系。 4.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知道通过做功和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了解热量的概念。 核心素养 通过实验和体验活动,能判断物体内能是否发生改变,知道通过热传递和做功改变内能是等效的,通过这些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与人合作的意识。通过利用微观理论去解释宏观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重点难点 重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改变内能的方法。 难点:内能概念的建立,温度、内能和热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一:回顾复习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2.扩散现象。 3.机械能。 回忆旧知识,回答问题。 温故知新。 环节二:导入新课 演示实验:温度对扩散的影响。 在冷水和热水中分别滴入红墨水。 观察现象,总结结论。 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环节三:热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宏观扩散现象的微观本质:分子无规则运动。 总结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根据老师引导,尝试从微观角度理解扩散现象,以及扩散快慢的原因。 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 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环节四:物体的内能 1.图片:类比动能和势能,引导学生学习分子也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2.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内能。 3.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物体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a.温度高低 b.质量大小…… 总结:物体的内能不可能为零,机械能可能为零。物体在任何情况都有内能。 对比内能和机械能。 观察对比图片,联想回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用类比的思想学习。 阅读课本,学习内能。 交流讨论: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对比分析内能和机械能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学习物理知识。 加深对内能这一能量的认识。 环节五:改变内能的方式 提问:如何使笔杆热起来 根据学生展示的方法,引导学生分类,总结改变内能的方法:热传递和做功。 学生思考后,体验让笔杆热起来的过程。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环节五:改变内能的方式 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学习热传递的条件、实质、方向、结果等,并引导学生举例。 (1)条件:存在温度差。 (2)实质:内能发生转移。 (3)方向:高温传给低温。 (4)结果:温差消失。 3.热量:在热传递中内能的改变量,即传递的那部分内能。 (1)单位:J。 (2)表示符号:Q。 演示实验:压缩引火仪———做功改变内能。 仿照热传递学习过程,学习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方向等。 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 (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能量的转化关系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2)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少;能量的转化关系是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强调:热传递和做功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学习热传递。 举例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如对水加热,水温会升高,内能会增大。 学生整理笔记。 观察现象。 结合图片讨论交流:物体内能是怎么改变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