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1283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2 醉翁亭记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1244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醉翁亭,教案
  • cover
12 醉 翁 亭 记 设计说明 《醉翁亭记》是此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的作者欧阳修当时因为支持范仲淹等人推行新政而被贬到安徽滁州。此文作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欧阳修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此文用了21个“也”字,“而”“者”频繁使用,使语言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教学此课,应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并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意、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 学习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2.探究重点段落,欣赏课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3.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和文化意义,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而”的意义及用法。 2.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学习叙事、议论、抒情巧妙结合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探究“醉翁之意”,感受欧阳修隐藏在“乐”字背后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 精读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欧阳修传》。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安徽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一座非常普通的亭子,因欧阳修写下的《醉翁亭记》声名远播,穿越历史风尘。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有很多类似的古建筑因为文人骚客的文学作品而不凡,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怀、文字的魅力、思想的光辉让它们穿越古今。今天,让我们循着先生的足迹,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lánɡ yá)  潺(chán)潺 辄(zhé)醉 晦(huì)明 伛偻(yǔ lǚ) 酒洌(liè) 野蔌(sù) 颓(tuí)然 阴翳(yì) 岩穴瞑(mínɡ) 弈(yì)者胜 觥筹(ɡōnɡ chóu)交错 2.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人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其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3.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等人遭谗被罢去职务。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就写于他到滁州的第二年。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齐读课文,体会骈散句结合的音韵美。 3.找学生朗读课文,读出语气,读出停顿。   【点拨】划分节奏要按照语法结构和语义关联,一般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连词之前要停顿。 1.听范读,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3.学生朗读,读出节奏。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