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1288

九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13 湖心亭看雪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105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
  • cover
13* 湖心亭看雪 设计说明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的一篇小品文。张岱于明亡后遁山著书,课文通过追忆在西湖夜晚乘舟赏雪的一次经历,表达了张岱对西湖的痴爱、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对故国的眷恋,以及对亡国之痛的慨叹,从中可以体味其痴迷于天人合一的自然之乐与俗世之外的闲情雅致。学习这篇课文,要引导学生通过体会简洁的语言、白描的写法,体会作者笔下冰雪世界的洁白美好和作者高洁自持的人格理想、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 2.此文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体会以白描写法写景记事、以互见手法表情达意的妙处。 3.知人论世,理解“独往”和“痴”的内涵,感受作者的高雅脱俗之趣、亭上遇客之乐、家国败亡之悲。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熟读成诵。 2.引导学生学习、体会白描的写作手法。 3.引导学生感悟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体会其家国之思。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资源与工具 (一)资源 拓展阅读:张岱《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二)工具 1.数字资源包、学习成果上传和互动的平台。 2.图书馆资源、网络搜索工具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情境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最美的风景之一就是西湖。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也就足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去领略张岱笔下雪湖的魅力吧! 二、预习任务 1.字音字形。 崇祯(chóng zhēn) 更(gēng)定 毳(cuì)衣 雾凇(sōng) 沆砀(hàng dàng) 喃(nán)喃 强(qiǎng)饮 铺毡(zhān)对坐 更(gèng)有此人 拏(ná)一小舟 2.文学常识。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侨寓杭州。出身于仕宦世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游历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即写于他隐居在剡溪山中之后。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记述了张岱所亲身经历过的杂事,它详细描述了明代江浙地区的社会生活,如茶楼酒肆、说书演戏、斗鸡养鸟、放灯迎神及山水风景、工艺书画等。其中不乏对贵族子弟的闲情逸致、浪漫生活的描写,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生活和风俗人情的反映。它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 三、学习任务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教师播放范读音频,指导学生划分节奏。 2.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3.补充课下注释没有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导学生理解和积累此课的文言词语。 4.找学生逐句翻译,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解决翻译中的困惑。 1.学生听范读,划分课文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再次朗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美。 3.根据补充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及课下注释,同桌互读互译,合作交流,发现问题。 (1)一词多义。 是 白 一 更 大 (2)古今异义。 余   强 白 是 拏 (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用作动词,客居) ③与余舟一芥(名词作状语,像小草一样微小) (4)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②省略句: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省略主语“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