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15791

24《三顾茅庐》课件(共27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8次 大小:34656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九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3-2024,PPT
  • cover
(课件网) 24 * 三顾茅庐 学习目标 壹 了解文学常识,熟悉字词,通读课文。 贰 简要概括小说内容,梳理情节脉络。 叁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刘备、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肆 感受中华传统礼仪之美,提升文化素养。 第一课时 学习情境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陈寿在《三国志》中用寥寥数语记载了刘备三顾茅庐之事,但小说《三国演义》却把它演绎得生动曲折、趣味横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三顾茅庐》,感受经典故事的魅力。 字音字形 沔( ) 璋( ) 殆( ) 吴会( ) 怠慢( ) 拜谒( ) 愧赧( ) 贵胄( ) 鹤氅( ) bǐ贱( ) 存xù( ) ɡuān巾( ) 如雷ɡuàn耳( ) dān食壶浆( ) 顿开茅sè( ) miǎn zhānɡ kuài dài dài yè nǎn 鄙 恤 纶 chǎnɡ zhòu 贯 箪 塞 字词过关 2.根据释义明确词语。 愧赧: 存恤: 箪食壶浆: 如雷贯耳: 经世奇才: 思贤如渴: 顿开茅塞: 因羞惭而脸红。 爱惜,体恤。 用箪盛饭,用壶盛浆。 像雷声穿过耳朵一样,形容人的名声大。 具有治理天下的卓越才能的人。 寻求贤才,如同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贤心切。 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形容忽然理解、领会。 文学常识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历史演义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写作背景 元末明初,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群雄割据,多年战乱后朱元璋剿灭群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其间人民流离失所,罗贯中作为一名杂剧和话本作者,生活在社会底层,了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会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并希望结束动荡造成的悲惨局面。罗贯中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础上,吸收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故事,写成《三国演义》。 初读感知 1.阅读课文,说说《三顾茅庐》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刘备第三次前往茅庐,邀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大业。 初读感知 2.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并总结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1、2)刘备准备第三次去拜见诸葛亮。 (3)刘备与诸葛亮见面的情形。 (4)诸葛亮答应刘备出山。 初读感知 3.结合课文内容,根据刘备的行为,分析刘备的诚意是如何体现的。 (1)体现在拜访次数和等待时间上。刘备为见诸葛亮,三次来拜访。课文写的是刘备第三次拜访。这一次,刘备到达茅庐后,因诸葛亮在睡觉,让童子不要惊醒诸葛亮,自己一个人在台阶下等了很长时间。 初读感知 (2)体现在刘备的言语和行动上。如,离草庐半里之外,刘备就下马步行,以示尊重。刘备和诸葛亮交谈后,便“避席拱手”“顿首拜谢”,表达对诸葛亮的感激之情。 (3)体现在刘备、张飞的言语对比中。诸葛亮在张飞眼中是一介“村夫”,在刘备眼中却是一代“大贤”。课文通过刘备和张飞的语言对比,突出了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 初读感知 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指出了三条策略:①曹操势力大,不可与之抗争;②团结孙权,作为后援;③夺取荆、益二州,见机行事,成就大业。 4.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为刘备提出了哪些策略 初读感知 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成就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到诸葛亮。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三顾茅庐》讲述了刘备第三次到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成就大业的故事,表现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也展示了诸葛亮未出山便晓天下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