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21185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0次 大小:483177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PPT,33张,课件,阅读,群文
  • cover
(课件网) 一个人对待大自然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生命的状态。 ———郑桂华 以情驭景,“滤镜”染意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群文阅读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 学习目标 1.赏析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2.通过群文阅读和对比阅读,体会不同作家的风格特色。 3.学习散文中以情驭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他笔之秋,初识“滤镜” 鉴赏景物,探析景中之情 同中求异,深入把握特色 添文成群,促进学习迁移 创设情境,引入“滤镜” 作业布置,练笔提升 目 录 情境创设 本次我们班即将举办一届“摄影大赛”,用你的眼睛当摄像头,把校园中的美景描摹下来。 摄影中滤镜常见功能 过滤、调色、美化、虚化… 营造氛围,表达情感 他笔之秋,初识“滤镜” 鉴赏景物,探析景中之情 同中求异,深入把握特色 添文成群,促进学习迁移 创设情境,引入“滤镜” 作业布置,练笔提升 目 录 阅读《秋的气味》,小试牛刀识滤镜 阅读要求: (1)阅读散文,分析景物描写所用滤镜; (2)做好批注,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西单牌楼的市井烟火 炒栗子冒着热气 烤肉店散发出阵阵香气 各式水果琳琅满目、香甜可口 温暖滤镜 宣武门、西单牌楼、和兰号 秋的黄昏 徐徐慢慢生活之态 复古滤镜 他笔之秋,初识“滤镜” 鉴赏景物,探析景中之情 同中求异,深入把握特色 添文成群,促进学习迁移 创设情境,引入“滤镜” 作业布置,练笔提升 目 录 活动一:两篇文章使用了什么滤镜? 1.学生阅读课文,鉴赏文中浓郁的“文学滤镜”,欣赏景物之美。 阅读要求: (1)运用跳读法在相关景物描写旁边批注好,精彩之处朗读品悟。 (2)先个人读,之后由小组长组织合作,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成果,教师引导讨论。 《故都的秋》 第3段 “怀旧”滤镜 “清冷”滤镜 “时光”滤镜 2.全班汇报成果,教师引导讨论。 第4段 “细腻”滤镜 “清冷”滤镜 《故都的秋》 第5段 第4段 第5段 2.全班汇报成果,教师引导讨论。 《荷塘月色》 “唯美”滤镜 “朦胧”滤镜 活动二:作者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滤镜?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故都的秋》 “滤镜”中带着主观预设,景物中融汇着作者的个人情感色彩。 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荷塘月色》 “滤镜”中带着主观预设,景物中融汇着作者的个人情感色彩。 郁达夫《北平的四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 资料链接 朱自清学生岛辉怀念先生的文章写道: 就是这个荷花池,走去一看 ,原来不过是一湾死水,几树垂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 资料链接 作者刻意渲染的原因是什么呢?创作时作者情感状态是怎样的? 《故都的秋》 字句 背景 情感 清、静、悲凉…… 其子于 1924 年在北京病逝,自己因“白色恐怖”而四处流离。 家国之伤、失子之痛 《荷塘月色》 心里颇不宁静,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家事、国事,《一封信》…… 内心繁杂、孤独苦闷 他笔之秋,初识“滤镜” 鉴赏景物,探析景中之情 同中求异,深入把握特色 添文成群,促进学习迁移 创设情境,引入“滤镜” 作业布置,练笔提升 目 录 两篇散文,同为写景抒情,同学们认为两者间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以情感驾驭景物,以情感为景物添色,所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