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27881

初中语文七下 21《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111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初中,语文,七下,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 cover
初中语文七下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 “语文主题学习”就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资源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笔者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这个单元的诗歌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对寄寓了情感、志趣的“景”进行描摹,用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 “单元导语”要求“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为了增强学生对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写法的理解,笔者将课内诗歌《望岳》《登飞来峰》与“语文主题学习”中杜甫的《春望》、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进行整合。从内容上看,这几首诗歌都是作者由所见之景触发的某种情感、感悟,作者因此将情感、感悟上升到人生哲理的层面。于是,笔者将本课的课题定为“望中显乾坤”。依据单元教学目标、课文导读提示、课后思考探究题,笔者确立了本课题的教学目标:一是体会诗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二是掌握赏景、悟情、析理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后,笔者依据学情采取了“预学” “共学” “延学”的教学策略。 一、多形式预学 正式上课前,笔者安排了一节古诗预习课,并布置了相应的预习要求:掌握诗歌的节奏规律,认识作者,初步感知诗歌情景。 通过合作学习和分组预习,学生从诗歌中自行找出绝句与律诗、七言诗与五言诗的节奏规律,组员之间互相交流,最后形成统一认识:五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三”节奏,七言绝句和律诗基本上是“二二三”节奏。找到规律后,学生再诵读这五首诗,就能读出诗歌的节奏和轻重缓急了。 自主预学环节,学生默读课下注释,了解诗人生平,并按照“名、时、地、评、作”五个方面梳理五位诗人的基本情况。 自主理解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尝试自主译读诗歌,并结合个人理解,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情景。 二、合作共学 此环节主要通过四个学习小组完成《望岳》的精读及其与《春望》的比较阅读任务。笔者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掌握赏景、悟情、析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笔者要求学生自读鉴赏《登飞来峰》,并辐射鉴赏《归园田居(其一)》。 小组任务一:赏景笔者出示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完成赏景任务:(1)诗题叫《望岳》,全诗没有“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请探讨诗人是以怎样的视角来“望岳”的;(2)合作探讨“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两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向岳而望,分别以什么样的视角望到了什么样的泰山。这一环节对于初步理解诗歌尤为重要,同时也给后面的第二个小组学习任务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小组任务二:悟情指导学生再次自由诵读诗歌、分小组赛读,抓“会” “凌” “小”三个重点词反复诵读,引导学生探作者之情怀。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这一阶段,笔者适时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前提条件下,与古人进行精神交流,鼓励学生化身为千古诗圣,还原诗人当时的观景心理。 小组任务三:析理笔者在学生完成前两个任务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第三次诵读诗歌,重点揣摩“凌绝顶”与“众山小”的关系,谈谈“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小组任务四:比较阅读为了让学生更深层地感知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体会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往往浸透着诗人的情感。笔者选取诗人杜甫在与此不同的人生阶段所作的《春望》一诗,与本诗进行比较阅读,并在课件中出示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以降低学生阅读课外诗歌的难度。最后,笔者提示:两首诗都围绕“望”字展开,分别是不同时期的杜甫所作,其中蕴含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