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36929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练习(含答案)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9次 大小:3289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历史,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 cover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透过三代兴亡,周人认识到夏殷之亡的原因在于他们“唯不敬厥德”。《尚书·梓材篇》说:“皇天既付中国民越(与)厥疆土于先王;肆(故)王惟德用,和怿(yì高兴)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统治者曾推崇德治理念 B.疆域因实行德政而扩大 C.采用孔孟“仁”的思想 D.政治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2.《后汉书》记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恶之本同,而迁染之涂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宕佚,慎其所与,节其所偏。”这表明(  ) A.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 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 C.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 D.儒家政治理想已不适合时代 3.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这表明,当时秦国(  )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依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4.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 A.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5.中国传统解决民事纠纷是依靠中间人调解,调解无效时交官府;而官府也主要扮演调解人角色,在民事纠纷导致暴力事件出现后,才扮演法官角色。但到了明清,官府的法官角色越来越重,社会上甚至出现了专门代人打官司的“讼师”。这种变化表明(  ) A.古代中国法治意识淡薄 B.社会发展提升法律的作用 C.政府奉行以德治民理念 D.民众已具备近代法律意识 6.唐代对参加科举考试的报考者出身限制非常宽松,但对道德品行却有严格要求;在官员晋升的考核指标中,道德水平是最重要的一项;监察部门也经常考察官员之“善恶”和“德行孝悌”。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道德日趋败坏  B.道德教化备受重视 C.监察机构职权广泛  D.科举选拔轻视成绩 7.《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8.明代,农工商贩喜好收藏《魏征改诏》《大宋中兴通俗演义》等书籍,时人亦有“南人喜谈‘杨家将’,北人喜谈《继母大贤》”之说。对此,“有官者不以为禁,士大夫不以为非”“推波助澜者亦有之”。可见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市民阶层迎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文学作品真实再现历史 D.世俗文化承载了一定的教化功能 9.在中国古代刑法中,“十恶”指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属于各罪之首,而侵害皇权专制统治的犯罪又是十恶之首。材料意在说明古代中国的法律制度(  ) A.维护传统的伦理道德 B.以维护专制皇权为核心 C.条目繁杂、量刑严酷 D.体系完备、有利于维稳 10.下表是汉代统治者的一些举措或主张。这表明当时(  ) 时间 人物 举措 汉二年(公元前205) 汉高祖 在关中择举“有修行,能帅众为善者”为乡三老,又置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 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 汉文帝 下诏嘉奖孝悌、力田、三老、廉吏,派遣谒者赐帛慰问,并“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导)民焉” 建元元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