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义务教育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公因数 目 录 教材分析 Part 教材分析 01 Part 学情分析 02 Part 教学过程 03 Part 目标分析 04 Part 教法学法 05 地位作用 “公因数”这一课时是西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倍数与因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倍数、因数、质数、合数等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化和拓展。通过学习公因数,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整数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分数、最简分数等知识点打下基础。 在教材中,这一课时内容以公因数的概念为核心,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内容分析 理解公因数的概念,掌握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理解公因数的实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 难点 使学生理解公因数的概念,能够找出两个或多个数的公因数。 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并发现公因数的性质。 目标分析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方法。然而,对于公因数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公因数的直观认识。同时,学生之间在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上存在差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练习,帮助他们逐步建立对公因数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参与度,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公因数的相关知识。 已有经验及不足 对于公因数这一较为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可能出现的困难 教法学法 希沃白板 数学画板 学法 实际操作 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教法 启发———探究式 课堂通过设置问题情景,将启发、诱导、合作贯穿教学始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动手、动脑、动嘴,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 教学过程 01 PEPORT ON WORK 把30和16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情境导入 复习导入 30 3 5 10 2 30=3×5×2 16 2 2 8 4 16=2×2×2×2 2 2 情境导入 探究新知 一张长30cm、宽12cm的长方形纸,剪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且没有剩余,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 1 剪成边长为1cm的正方形 30 cm 12 cm 边长1 cm ,无剩余。 剪成边长为 6cm的正方形 边长6 cm ,无剩余。 30 cm 12 cm …… 你有没有什么发现? 边长5 cm 边长6 cm 边长3 cm 边长4 cm 边长1 cm 边长2 cm 4 12 1, 2, 3,, 6, 12的因数: 5 10, 15, 30 1, 2, 3,, 6, 30的因数: 4, 12 12的因数 30的因数 5, 10, 15, 30 1, 2, 3, 6, 1, 2, 3, 6, 要使剪出的正方形大小相等且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12 的因数,又是 30 的因数。 12的因数 30的因数 4, 1,2, 3, 6 , 1,2, 3, 6, 12 5, 10,15,30 12 和 30 公有的因数 12的因数 4, 1,2, 3,6 30 30的因数 要使剪出的正方形大小相等且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必须既是 12 的因数,又是 30 的因数。 12 5, 10, 15, 4, 12 12的因数 30的因数 5, 10, 15, 30 1, 2, 3, 6, 1, 2, 3, 6, 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6厘米。 12 和 30 公有的因数 12的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