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数学 年级 四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栽蒜苗(二)———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认识折线统计图,能读懂图意,初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绘制特点,完成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在发现与回答问题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测和推断。 3、通过对简单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发现、分析、表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画统计图、预测和推断发展趋势。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折线统计图 出示表示衢州市6月5号整时气温情况的统计表 衢州市6月5号整时气温情况如下 时间(时) 4 8 12 16 20 24 气温(℃) 15 19 31 27 19 17 师:老师今天早上出门前看了下天气预报,今天气温是15—31度,其中几个整时气温情况如下,老师把它们用统计表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们合作读一读表中的信息。 师:刚才我们一起读出的信息是用统计表的形式呈现的,除了用统计表,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呈现? 生:统计图(条形、折线)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师揭题:今天我们重点研究的是像右边这样的统计图,我们称它为折线统计图。(板书) 二、演变条形,探究折线统计图。 (1)条形到折线的演变 出示表示衢州市6月5号整时气温情况的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先看条形统计图,用它呈现后你还能读出几 点是几度吗? 生读出图上信息。 师:条形统计图是用什么来表示每时气温的? 生:直条。 师:是的,我们从直条上(手势引导:从下往上,停在最高点)的这个最高点看出了每时的气温。(课件演示:直条变成点)把这些点连成线,就变成了刚才右边的那幅折线统计图了。 (2)探究折线统计图上的点、线 ①了解“点”的特点 师:没有了统计表也没有了直条,现在你还能读出几时是几度吗? 请学生读出信息。 师:请你说说4时15度,15度你是怎么读出来的? 请生结合统计图做出回答。 师:明白了,4时对上去,15度对过来交叉的这个点就表示4时是15度。(根据学生回答电子白板演示) 请一学生再次讲解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谢谢你的讲解让我们知道了读统计图要先看横轴再看纵轴。以此类推。 师:我们从点上已经可以读出几时是几度了。那么为什么还要在这些点的边上写出这些数据? 引导发现写上数据就是只要看横轴就可以了。 师:点和数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知道了:点表示了数量的多少。(板书) ②了解“线”的特点 师:既然从点上我们已经读出了和统计表、条形统计图中一样的信息,那为什么还要用线把点连起来? 师:这些连线都一样吗? 引导学生发现斜线分为:向上和向下。(板书) 圈出两段向上的线。 师:哪个上升得快一些,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1:线很长 生2:线很斗 手势比划,感受两种上升:快速上升(像山峰)略有上升(像山谷) 师:所以点与点之间的这些连线不是多此一举,它表示了数量的变化。(板书)这也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三、通过作图与预测,进一步理解意义 ①制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会看图读图了,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你会画出相应的折线统计图吗?出示: 小乐0—10岁身高情况统计表 年龄(岁)012345678910身高 (厘米)07590100105110115120130135141 师:你准备怎么画?(先找点再连线) 请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小乐的身高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学生画,投影展示、点评。 两个问题:4岁105厘米,105厘米是怎么找到的?能不能先连10岁再连9岁? ②根据图上数据进行合理预测 展示完整的作图过程序,形成上图。 回答问题: 小乐几岁到几岁时长得最快? 长了多少厘米? (2)小乐身高115厘米时几岁? (3)小乐7岁半时身高大约是多少? 预测: ⑴小乐11岁、12岁身高多少? ⑵如果一直统计到小乐老了,统计图上的这条线会有怎样的变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