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50319

期末复习:名词解释知识清单---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1次 大小:786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统编,纲要,中外,必修,2019
  • cover
周秦之变 一、导言 我们将中国古代史的第一幅导图命名为周秦之变,意在突出总纲部分的导言中所提及的分期问题的重要性。通过六个方面的一一对应,我们希望各位能初步体会到高中历史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特征的定义是从哪几个角度出发。事实上,这些角度也可以成为诸位从宏观上建立有关不同历史阶段特征框架的基础。 在确定某种分期理论后,史学书写往往会突出过渡时期的断裂性,如我们在导图中所显示的那样,春秋战国时期方方面面的变化都显示出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而导图中周与秦衍生出来的诸多角度之间的一一对应,也正突出了这一变革。 此外,我们完全可以从换一个视角,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对过渡期做出定义。如部分学者将秦与汉初视作后战国时代,认为文化上的统一是在汉武帝时才出现的,而秦朝与汉初则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阶段,即后战国时代。在理解后战国时代的特点时,学者往往从分封观念在社会上的普遍存在、诸侯集团作为政治体制的现实存在以及对汉初政局的强大影响、思想学术在官方制度架构中的多元共存、东西文化的冲突等多方面出发。有学者还据此推断,正是秦与东方六国之间的文化冲突推动了秦的最终灭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战国时代看似只是对历史分期的再认识,实则蕴含着对秦灭亡问题的思考,对周秦之际的历史延续性的观察以及对社会多领域的认识。 我们刚刚简单介绍了后战国时代理论,并非希望读者多记住一种学术观点,而是希望大家至少在以下三方面有所收获。一、理解学术理论的生成与背后的逻辑,认识到历史的复杂性与历史事件背后所涉及的诸领域;二、明确过渡时期的重要性,在总结教材或研究高考中所涉及的过渡期时,从其前后两个阶段的特点出发,思考过渡性的具体体现;三、发现自己没文化后开始阅读秦汉史方面的相关书籍,在阅读和积累的过程中培养真正的历史感。 (2)先秦威权的诞生 解释:氏族政权诞生之后,控制着与天地相沟通的手段的人握有统治权力;与天地进行沟通的手段便是祭祀,而巫觋便是这类掌握沟通手段的中间人,群巫之首便是王;巫觋通过对与祭祀紧密相关的艺术与文字的独占,完成对与天地沟通渠道的垄断,话语权的垄断使统治者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通过上述运作,政治权威最终崛起。 (3)家国同构 解释:在封邦建国时代,以家为国,家国同构。周天子是最大的家长,诸侯国也都各自为家,所以在治国方面只需管好自己的家务,当时各诸侯国内的臣子又被称为家臣。当秦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就剩秦一家,也就成为了唯一的皇室,原来的家务就不可避免地向政务转变。创设于此时的九卿制度也不免带上了家国一体的色彩。家国同构现象是贵族政治的一种体现,自然也随着贵族政治的衰落而逐渐消退。 (4)士阶层的演变 解释:知识阶层在中国古代的名称是士,但是士并不是一开始就被认作是知识阶层,士变为知识阶层经过了一个重要的发展过程。 关于士的原始字义,学界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士最初是指农夫,也有学者认为士最初是武士,后来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激烈社会变革而转化为文士。总而言之,士在古代初期曾泛指各部门掌事的中下层官。 从阶层角度看,士最开始是古代贵族阶级中最低一级,士的下面为庶民;在春秋战国激烈的社会变革与阶层流动中,上层贵族下降,下层庶民上升,而士阶层正好处于贵族与庶民之间,成为上下流动的汇合处,士的人数不断扩大,士阶层的社会角色也随之发生改变;同一时期,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原本政教合一的古代王官之学散为百家,分化后的知识阶层成为新教义的创建者与传播者,即士。 引申:将士作为知识阶层的观点较为传统,余先生的上述论证主要从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但士大夫具有文人和官僚的双重性质,这一特征与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以及社会学的社会分化理论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