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55994

第14课《背影》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1次 大小:2453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4课,背影,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
  • cover
《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文中父亲的形象特征,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揣摩重点词句,体会父亲的深情和“我”的情感变化; 3、了解写人记事类散文的特点,引导学生感悟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之爱。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悟作者朴实语言中的情感转折,分析儿子对父亲的情感转变。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 预习要求: 1、通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意; 2、了解课文写作背景和大致情节,划出作者描写背影的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老师在PPT上展示三幅有关父亲背影的图片:分别为田间耕作的背影、校门口告别孩子后离开的背影,把孩子扛在肩上玩耍的背影。 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三幅图片是否与你记忆里的父亲有所重合呢? 老师看同学们都若有所思,想必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都已浮现出了自己父亲的身影。不过刚刚老师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大家在回忆父亲的时候,都难免有些羞涩和拘谨。所以在开始上课前,我们先来讨论一个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话题:你们平时和父亲发生过矛盾吗?原因是什么呢?当时的心情怎么样? (请两位同学回答) 感谢这两位同学的分享,你们能做到和父亲心平气和地沟通是特别值得鼓励的。这时候也许有同学要产生疑问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背影》,老师为什么要提问关于父子矛盾的话题呢?那么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翻到课本第52页,我们来正式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总结文章1-4自然段的内容,并思考:青年作者和父亲的关系如何?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 (学生发言,老师补充) 1-4段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文章中有多处暗示作者与父亲的关系并不融洽。 体现: ①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②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祸不单行”“满院狼藉”可见家中光景惨淡,作者内心十分伤感,可以推测出作者此时对父亲产生了埋怨之意。 ③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 “我”本与父亲同行,但到南京后却独自赴约与朋友闲逛,可见作者和父亲心有嫌隙,导致他不愿与父亲同游。 ④我再三劝他不必去。 因父亲事忙,“我”不愿麻烦父亲;但父母送别孩子乃是常事,作者再三抗拒,也暗示着“我”对父亲的疏远。 2、这对父子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隔阂呢?请同学们与同桌讨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再结合老师分享的背景知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总结: 朱自清在《背影》中记述的事件,正是在他与其父发生矛盾的前提下发生的。刚才老师已经请同学们分享过自己和父亲发生矛盾的经历,那么作者面对与父亲的心结时,他是如何处理矛盾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5-6自然段,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父亲细节的句子。 三、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 1、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1)感受背影特征 文章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而对这背影的描写正是集中在第六段,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作者描写背影的句子。 ①“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②“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齐读这部分文字,边读边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背影? 背影的特征:朴素、行动艰难、腿脚不灵便。 (3)除了背影,文中还有许多细节描写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