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古诗三首》 --《芙蓉楼送辛渐》《墨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入,创设情境 走进第7单元,来看单元导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一句话,谁来读?齐读课题《古诗三首》。 二、品格之诗我会读 1.走进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划分停顿,读出节奏。 3.找出韵脚,读出韵味。(韵脚学生找出来,齐读韵字)配合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读好诗句是前提。从正确朗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入手;再到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抑扬顿挫;找出韵脚,读出韵味。逐步落实朗读指导。 三、送别之景我会赏 1.说说在这个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预设:(人物,地点:可结合注释,事件,从关键字:送知道这是送别诗。) 2.前两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1)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两句诗中描写了“寒雨、江水、楚山”这三种景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还从哪里读出“雨”?“连江”和“夜入吴”。预设:连江-雨大;夜入吴-这场雨应该是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下,下雨时间长。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3)为什么凄凉?读出“离别之寒”。 (4)还有一个词也写出了离别之寒。“楚山”,结合注释。作者写“楚山孤”,为什么“孤”?请你融情于景读出来。 (5)出示课件:拓展《凉州词》、《江雪》中“孤”,都是以景衬托孤寂悲凉之意,再读前两句诗。小结:通过关键词融情于景,王昌龄写诗果然不同凡响,齐读。 【设计意图】送别之景我会赏,从关键字词入手,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体会作者寓情于景的感情表达。在理解诗大意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仔细品读,一字一词推敲,从而由意象深入理解意境。 四、冰心之志我会品 1.创设情景:他会对辛渐叮咛什么?王昌龄这样说,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预设:等你到了洛阳,有亲朋好友问起我,我依然是玉壶中那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坚贞,不改初心。 2.冰心、玉壶是什么呢?出示玉壶图片,他想让辛渐告诉洛阳的亲友什么? 预设:担心家人会因流言的影响而误解自己,这是对亲友的告慰,自己的清白坦荡、问心无愧。 3.这句话不仅是王昌龄对辛渐说的,也不仅仅是对洛阳的友人说的,又是王昌龄在自言自语再次告诉自己的话,请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他说这些是有原因的,快速默读王昌龄的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 4.其他诗篇中也有他的冰心玉壶志,他忠于职守、他有爱国情怀,出示《出塞》、《从军行》。 总结: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昌龄?学生交流。齐背《芙蓉楼送辛渐》。学法总结,学习迁移:我们通过读-赏-品的步骤,结合注释和老师提供的导学单上的背景资料,自学《墨梅》,并完成表格。 维度 芙蓉楼送辛渐 墨梅 读 读准音 平明后鼻音 读节奏 XX/XX/XXX 读韵脚 吴 孤 壶 赏 题目 送别诗 景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情感 孤寂悲凉 品 人物 冰清玉洁 【设计意图】总结出读-赏-品的学习步骤,在古诗词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思维支架。抓关键词,品味语言,感悟诗中准确用词,品诗人情感、志向。借助注释和背景资料,体会人物品格,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形成共鸣。 五、赏墨梅,赞高尚情操 小组汇报交流: 1.读的迁移:展示读,评:读准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找出韵脚了吗? 2.从题目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知道这是一首题画诗,从哪里知道的?从墨字知道是一幅画。 3.赏景:抓住了哪些关键词来品味?我家 洗砚池 淡墨痕 相机指导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