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70396

八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14《背影》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8次 大小:349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背影,教学设计
  • cover
八上14《背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3.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的形象。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圈点批注法。 2.启发式教学法。 3.资料助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影总是很简单,简单是一种风景;背影总是很孤零,孤零更让人记得清。”(诗歌导入,引入课题。) 二、新授: (共设计为六个部分,分别是:知人论世、预习检测、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授课前学生齐读学习目标,清楚本节课学习任务。(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1.整体感知父亲以及“背影”的形象。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深入理解背影的意义。 3.掌握分析叙事散文细节的方法,体会叙事散文的特点。 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出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第二部分:预习检测 字音字形及词语解释。 第三部分: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设计意图:锻炼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本文写了“我”离开南京到北京,父亲送“我”到浦口火车站,照料“我”上车,并为“我”买橘子的事。 问:文章标题是“背影”,“背影”是谁的背影?(父亲———板书父亲)谁在看着父亲的背影?(儿子———板书儿子) 问:儿子对父亲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情感?(探讨———方法:如何通过文章里的细节,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走进文章,看细节。) 第1段。“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问: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呢? 同学们和自己的父亲多久没见了?想念父亲的时候,脑海中浮现的是父亲的什么样子?而朱自清两年多没见自己的父亲了,回想起并难以忘怀的却是父亲的背影。(PPT展示“补充资料”,请一名学生朗读。) 分析第2-3段。(段2———点名事情的起因;段3———概述家中“惨淡”光景。) 2.“我”此时对父亲的态度是怎样的?(不乐意、不耐烦、不理解)(反过来分析父亲对我———关心、体贴)(相机板书)(段4-5) 第四部分:合作探究 1.细读第6段,讨论体会作者是如何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前后两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买橘子要走的线路、父亲的身材、点出了父亲买橘的不易。 从父亲的衣———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从父亲的走路姿势———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从父亲爬月台———动作描写———这是一个艰难但努力的背影———白描 教师:品读时引导学生上讲台表演父亲买橘时的动作。 2.“我”对父亲的态度有什么变化?(感动、感激、关心、心疼) 3.带着理解,有感情齐读第6段。 4.“我”读信读到此处,为什么会流泪?(“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句是否前后矛盾,你读出了什么?———父亲的示弱 思念)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1.通过父亲为“我”买橘,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沉重的、蹒跚的、艰难而又努力的父亲的背影形象。 2.体会到了儿子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变化。 3.学习了如何分析散文的细节: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2)刨根问底———重视疑点和陌生化的细节 (3)形散神聚———所有细节都最终指向主旨 第六部分:拓展延伸 在你的印象中,父亲是否也给你留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来并付诸笔端,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板书设计: 示弱、思念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1.能从文章情感发展的线索设计教学环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