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47053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7 诗三首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147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高一,语文,必修,三首,教学设计
  • cover
《归园田居》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利用多媒体创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2.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问题设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静恬淡的意境,二是联想思辨———诗人对待人生的思想态度。 【教材与学情分析】 1.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归园田居》是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的课文。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材体例安排来说,学习本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2.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诗歌文体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教学方法】 1.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对于诗歌,学生底子薄,有些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追求自由独立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点】 1.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2.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 初步形成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方法】 诵读式、讨论式、启发式 【教学时数】 1课时 【导语设计】 诗,融入了天地万物的灵性,构建了人类的精神家园,传承了人类的文明,记载着人类的喜怒哀乐。本单元里,我们在浓浓的叙事中感受到弃妇的怨愤,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体验了士兵的思乡之情,在真挚的抒情中聆听屈原的爱国诉说,在曲折的故事中仰望刘兰芝凄美的爱情!这节课,让我们继续穿过时间的隧道,徜徉于诗歌的王国,走进陶渊明的田园世界,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 【鉴赏步骤】 第一步--知人论世 1.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陶渊明。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 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