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74098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同步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解析版))

日期:2025-09-2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3211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一,纲要,历史,中外,必修,2019
  • cover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姓名: 班级: 一、单选题 1.《九章算术》中的“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均输”解决赋役的合理负担问题,“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据材料可推知《九章算术》( ) A.阐述五行相克相生的理念 B.聚焦商品交换活动的需要 C.介绍近代西方的数学知识 D.总结国家基层治理的经验 2.汉文帝继位时,“绛侯(周勃)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还与颍阴侯灌婴择取“长者士之有节行者”斥退文帝举荐的贾谊。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皇帝下令居住在长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国。汉文帝的这一做法( ) A.使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B.旨在调整中央决策体系 C.推动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推动世官制度走向消亡 3.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 ) 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曲辕犁的推广 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 4.公元前81年,在汉昭帝下令召开的盐铁会议上,来自民间的贤良文学一派认为:“古者,笃教以导民,明辟以正刑。”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主的一派则认为:“立法制辟,若临百仞之壑,握火蹈刃,则民畏忌,而无敢犯禁矣。”据此可知,两派论争的实质是( ) A.盐铁官营与私营之争 B.皇权与相权之争 C.中央与地方权力之争 D.德治与法治之争 5.汉初,贾谊提出:“仁义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势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因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贾谊的这一思想( ) A.成为汉代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 B.完全继承了孔子的为政以德学说 C.促使汉初延续了百家争鸣局面 D.为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作出了贡献 6.贾谊分析秦二世而亡时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汉初以此为鉴并获得成功的是( ) A.“扫除烦苛,与民休息” B.设刺史“以六条问事” C.颁布“推恩令” D.“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7.以都护为核心的管理体制在将僻远的西域地区纳入汉朝统治体系的同时,又保留了西域诸国的自治权。这一极具地方特色的管理模式适应了西域地区民族复杂的情况,可以使西域诸国均得到很好的治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汉朝民族政策具有包容性 ②西域都护府是军政合一的机构 ③西域地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④汉武帝在乌垒城设西域都护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东汉永元四年,宦官郑众帮助和帝铲除窦氏权贵集团.因功受封,迁大长秋(官名),后又封侯,“于是中官(宦官)始盛焉”。这印证了( ) A.专制制度的特性 B.士族势力的强大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选官制度的弊端 9.“(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 A.诸侯王国不复存在 B.政府插手商业贸易 C.地方监察日益完善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10.汉武帝时期,地方出现一批倚仗财力、武断乡曲、欺压平民的豪强和游侠。汉武帝一方面将其强制迁徙出本土,另一方面又任用酷吏为地方官对其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这在当时(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不利于庄园经济的发展 C.强化了君主专制 D.推动了监察制度的完善 11.公元前121年,汉朝军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巨大胜利,将匈奴势力赶出了河西地区,汉王朝在此先后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与玉门关,在河西设官置守,这些措施保证了( ) A.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