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483867

二《灯》教学设计+课件(共19张PPT)【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5-05-0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6600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中职,模块,基础,2023,高教,语文
    一、学习目标 《灯》教学设计 1、理解以“灯”为线索组织材料,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2、把握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风格。 (重点) 3、体会作者寄寓文中的思想感情,即在抗战最艰苦时期唤起全国人民的希望。 (难点)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此时正值寒冷的冬季,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刺骨的冷风呼啸吹过,我们正在赶往回家的路上,当时已是夜深人静,大街上漆黑一片,寂然无声,就连雪花飘落大地的声响似乎都有能听见,此外更是无一人影存在,那么在这种境况下,大家最希望见到什么? (二)作者简介 巴金:中国现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巴金为笔名, 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家》《春》《秋》(激流三部曲)《雾》《雨》《电》(爱情三部曲)此外还有小说《灭亡》 《寒夜》《憩园》。1982 年,巴金获得了“但丁”文学奖。巴金既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又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 他的散文作品有很多,如《海行杂记》《随想录》等。 (三)写作背景 巴金写《灯》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当时日军对我抗日革命根 据地发动了接二连三的“扫荡”,实行了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而国民党反动派在这时则掀起 了第二次反动高 潮,并且还阴谋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中国的抗战前途在许多人看来,都是一片渺茫。中国当 时面临的局势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血腥侵略,中国国土的大片沦丧,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一切都有像“噩梦”一样使巴金感到 窒闷。20 世纪 80 年代初,巴金在 他的《创作回忆录》里谈到当时 的情况:“在桂林,生命 的毁灭,房屋的焚烧,人民的受苦,我看得太多了!但是是不是这一切就把中国人民吓倒了呢?是不是就把中国的知识分子吓倒了呢?当然没有。”的确,尽管当时是个漆黑一片,伸手不见 五指的“寒夜”,在作者的脚下“仿佛横着一个沉睡的大海”, 但在作者的内心深处,他坚信正 义必将战胜邪恶,光明必将替代黑暗。笼统一点,本文的写作背景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这就是:本文写于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决战的抗日战争的最关键时刻。 (四)朗读课文 全文共 13 个自然段,由师生分别承担若干段的朗读任务。 教师:第 1—3 段。 学生甲:第 4—8 段。 学生乙:第 9—12 段。教师:第 13 段。 这样安排还有一个目的:通过换人轮读暗示学生,文章有如上的几个层次。 (五)整体感知 1.全文有多少个自然段都写了(或涉及)灯光?第 2 自然段究竟涉及了灯光没有? 这一段是暗写了灯光,虽未言及灯光二字,但作者对于灯光已感受到了。这是行文很巧妙的一段,也可以说是由“噩梦中惊醒”到渐而清醒的一个过渡。作者的感情变化是从视觉变化开始的。 “漆黑的一片”→ “黑色逐渐减淡”→ “终于分辨出来了”(实写视觉,暗写感情) 在“漆黑”的夜里竟然分辨出山、宅、菜园,靠的正是灯光。第 3 自然段的内容恰恰是这一结论的注脚。 第 13 自然段并没有实写灯光,但作者的心理活动涉及了灯光,而且揭示了灯光的象征意义———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文章的主体内容都是写灯光,自然,作者的感情变化也是靠对“灯光”的体会来完成的。 3.作者除了写眼前的灯光,还通过什么材料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落在哪一点上? 通过回忆“风雪夜走出迷阵”(我的经历),“哈里希岛的传说”,“希洛与利安得尔的故事”, “友人投江”等材料来写灯光。这些材料最后都落在“我”对灯光的体会上。这个问题搞清了,又会加深学生对散文“形散神不散”这一特点的认识。 4.《灯》是按什么线索组织材料的? 眼前(灯)→ 回忆(灯)→ 联想(灯)→ 眼前(灯)小结: 作者正是以“灯”为线索,展开回忆和联想,将现实的感受和一些故事贯串起来,表达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