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学习目标: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5.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课程标准: 解析认识经由’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途径,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 核心素养 科学精神:理解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体会认识不断深化的历程,提高对问题进行独立探索和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增强观察生活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运用创新思维、科学思维处理问题。 公共参与: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预习提纲 1.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思维抽象的含义、目的与内容、环节、局限性? 3.思维具体的含义、表现? 4.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5.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老师和同学,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对我们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的看法又是怎样的? 学校是一个由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能接触到的同学和老师等组成的单位,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学校的完整印象。对校园外在形象的整体反映就是感性具体,这些感性具体的认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 经过两年的校园生活,现在知道了某个教师的授课风格,体会到这所学校的校风,深刻认识到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更接近学校的本质。从最初的印象到现在的看法,就是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发展过程。 探究与分享 → 感性具体 → 思维抽象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第一目 1、感性具体 (1)含义: 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正确反映) (2)局限性 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注: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 (因此有正确错误之分)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ARB=BRA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意自然数,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抽象的符号R之间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示例评析 2、思维抽象 (1)含义: ①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整体→部分 例:小李是一个中学生。 舍弃了小李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属性,剩下的只是他作为“中学生”的规定性。 ②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个性→共性 例:什么是植物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植物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植物的定义。 (2)目的与内容: ①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②抽象,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等等。 P88 相关链接: 如何理解抽象 (3)思维抽象的环节: ①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2、思维抽象 例如:小芳同学学习很用功,可在数学考试中得分总是不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