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六单元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提高朗读水平。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及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力。(难点)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走近作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但长期遭冷落,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绍兴府知府兼浙东安抚使。次年三月,65岁的辛弃疾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当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走近作者 翻 译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 赏析“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 三问 如何理解“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句? “生子当如孙仲谋”只是引用曹操的话的前半句,后半句是“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同时,这句话也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有像孙权样的领导者和奋发图强的朝廷的呼声。 本词上、下片各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上片即景抒情,词人登高望远,感受到千古兴亡之事已经逝去,唯有滚滚长江,不舍昼夜,短暂和永恒形成对比,表达了词人对中原故土的怀念。 下片用典,表现了词人怀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以问句的形式来抒怀,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何处望神州?”,以问句开头,将那种国土尽失而不能收复的悲痛心情表现了出来;“千古兴亡多少事?”,历史沧桑变化,兴亡更替,此乃人力无法挽回;“天下英雄谁敌手?”,将孙权与曹操、刘备并称,说明只要励精图治,定能治理好国家。通过这些问句,词人借古讽今,抒发了对朝廷的不满,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他一生为抗金收复地事业呕心沥血,词作中充满了抗金豪情和战斗精神,也充满了对国家前途的忧患和抗敌斗志遭压迫的苦闷。这首咏史词以三国旧事来抒发对时局的忧患,充分展示了辛词豪放的风格。 层次分明。 整首词三问三答,自相呼应,开创前所未有的意境。 第一处问答:“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当时南宋与金东以淮河为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淮北,大有风光不再、山河改易之感。“何处望神州”,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开篇这突如其来的仰天一问,可谓惊天地、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