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06653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件(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5次 大小:30505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2019
  • cover
(课件网) 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课标: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 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 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重点:秦汉至明清法律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理解德治与法治 的观念的主要内容。 难点:中国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发展历程。 概念解析:法治与礼教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 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 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礼教: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 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 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 称为"僭越"。 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 西周:建立起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 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 宗法制一方面是国家结构中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另一方面是宗法制度下的尊卑长幼关系。从国家观念和家族观念两方面,把统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天下一家,休戚相关,生死与共。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的重要纲领……元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 ———范文澜《中国通史》 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2、法治思想的渊源 1)夏商周:夏《禹刑》,商《汤刑》,周《九刑》 2)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中国历史最早成文法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曲礼》 王之同族有罪不即市。———《周礼·秋官·小司寇》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左传·昭公六年》 思考1:西周时期的社会治理有什么特点? 等级制度森严,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 (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思考2: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 礼崩乐坏,子产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从为政以德转变为立法从严,严刑峻法。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3、德治与法治思想之争的表现:儒法之争 原因: 春秋战国,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 周王室礼制社会秩序崩坏; 诸侯国君们寻求之国新思想; 4、战国时期对德治与法治思想的抉择 拓 展 儒法之争的实质先秦时期的儒法之争,即“德治”和“法治”之争,其实质是国家治理方式之争。 德治即注重教化,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反对暴政,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法治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 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稳定社会秩序,从根本上讲目的是一致的。 韩非的“法治”思想不等于现代的“法治”思想。 韩非的“法治”思想主张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法治”是强化专制王权的一种手段。而现代“法治”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它否定任何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材料一: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候,一匡天下”。 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材料二:孟子提出“定于一”, 尊新王。“当今之时,万 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