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在用长方形拼正方形的活动中,体验并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能够独立进行操作观察,并能进行正确描述,有较强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利用迁移规律解决问题。本班学生大部分学习习惯良好,课前能及时的进入学习状态,上课能及时的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小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少学一个知识点、少做一道题都无所谓,考试不一定能考到,不会影响自己的成绩,有偷懒现象,孩子的自觉、自学能力相对要弱一些。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从动手操作的活动中抽象出公倍数的概念,掌握一定的规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问题情境、感知模型: 同学们,老师让大家课前准备了一些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你们都准备好了吗?现在王叔叔有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种墙砖长3分米,宽2分米,要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用的墙砖都是整块的),那么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呢?现在我们把剪好的纸片当做缩放的墙砖,帮王叔叔解决这个问题!把这些纸片拼成一个正方形,请大家试一试吧! (学生自己摆) 同学们,你们都摆好了吗?(小组交流)谁来说一下你们小组是怎样摆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同学说:横着摆几个,竖着摆几个?他摆成了边长为几厘米的正方形) 还有别的摆法吗?还能摆更大的。刚才我们摆出了边长是6厘米、12厘米、18厘米、24厘米的正方形,还有吗?这样的正方形还可以摆许多呢!) 大家观察一下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发现正方形的边长与小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正方形的边长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活动2【讲授】二、引领推究、建立模型 1、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那么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都有哪些呢?我们来想办法找找吧! (学生找) 大家找好了吗?谁来说一下你找到的2和3的倍数分别是哪些?哪些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6、12、18…那么把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那我们起一个名字叫做公倍数,也就是6,12,18,…是3和2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那么,有没有最大的公倍数?没有,因为倍数是无限的! 下面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最小公倍数的知识: 下面老师给大家写出2个数,请同学们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想法试着找出6和8的最小公倍数。 小组讨论,互相启发,再全班交流。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先分别写出6和8各自的倍数,再从中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6的倍数:6,12,18,24,30,36,42,48…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二:先写出8的倍数,再从小到大圈出6的倍数,第一个圈出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8的倍数:8,16,24,32,40,48… 方法三:先写出6的倍数,再看6的倍数中哪些是8的倍数,从中找出最小的。 方法四:从小到大写出8的倍数,边写边判断是不是6的倍数,第一个是6的倍数的,就是8和6的最小公倍数。 方法五:用分解质因数法。首先分别将6和8分解质因数,再找出两个数共有的质因数;最后将这些共有的质因数和它们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问:为什么要将共有的质因数和各自独有的质因数相乘? 方法六:短除法求最小公倍数。 也可以用集合圈来表示(左边是6的倍数但不是8的倍数,右边是8的倍数但不是6的倍数,中间既是6的倍数又是8的倍数) 思考:两个数的公倍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