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14608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6次 大小:21427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治理,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 cover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1.下表为《周礼·地官司徒》中有关西周大司徒职责的记载(节选)。据此可以认定,当时(  ) 以乡三物教万民 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以乡八刑纠万民 一曰不孝之刑,二曰不睦之刑,三曰不姻之刑,四曰不弟之刑,五曰不任之刑,六曰不恤之刑,七曰造言之刑,八曰乱民之刑 A.德治法治争端初起 B.援礼入法开创先河 C.教化刑罚相辅相成 D.社会局面安定有序 2.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3.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将成文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公诸于众。晋国保守贵族叔向致信于郑国执政子产,指出此举会导致“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子产则回答说“吾以救世也”。据此可知,郑国铸刑书(  ) A.顺应了社会结构的变动之势 B.确立了法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C.冲击了西周时期的等级观念 D.源于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4.据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在秦代,对基层法吏而言,虽有律文,但不明晰之处依然很多,一些近似的法律术语、量刑标准甚至需要上级部门作出专门解释。据此可知,秦代(  ) A.律令解读不可或缺 B.法律体系内容严密 C.基层政府无自主权 D.权力制衡机制健全 5.居延汉简显示,在西域屯田的小吏,按照要求必须“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吏还要专门读史书,写文件,练礼仪。汉代郡守设学,县官设校,配备经师,教授春秋,慢慢将不同地区的基层人民整合起来,聚合成一个大文化共同体”。据此可知,当时的地方治理(  ) A.主要特点是自治 B.体现宗法纽带 C.管理与教化结合 D.以皇权为中心 6.史载,南北朝晚期“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在此风气影响下,一般乡村小学也已经教授五经。这反映出当时(  ) A.官方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B.儒学普及化的趋势显现 C.社会动荡引发思想巨变 D.注重规范家庭成员行为 7.唐律要求任何人出卖男女奴婢、牛、马、骆驼、骡、驴,都必须于出卖三日内向市司领取“市券”。“立券之后,有旧病者,三日内听悔”,法律还要求对那些试图伪称所买奴婢或牲畜有旧病以相欺诈者,以及市司“不时过券”者给予惩罚。上述材料表明(  ) A.唐律的形式主义倾向明显 B.国家严格限制私人交易规模 C.政府严格管理着市场贸易 D.当时商业发展环境仍需优化 8.宋代《太平广记》中记载了一起有关“恶少年”的案件,案件中少年犯罪,但由于他是年幼无知,经过教育后悔过自新,最终得到了宽大处理。这反映出(  ) A.国家治理呈现礼法并重 B.法律执行缺乏严格监管 C.以法治国具有人治色彩 D.商品经济影响道德教化 9.明代《折狱新语》记载一则案例,邵阳人李朝华状告侄子李正风盗窃自己的东西。地方官审判时首先批评李朝华,“忘其侄所自出其兄,亲亲之义安在哉”,后涉事双方和解,地方官仍判决当庭杖责李正风,为了让其“知有尊卑”。该案例说明明代(  ) A.司法审判渗透社会教化功能 B.儒家思想保证了审判公正 C.官员随意支配刑事案件判决 D.乡约与法律冲突日趋明显 10.清代司法制度的运作程序 层级 案件种类 死刑案 流刑案及 涉及杀人 的徒刑案 徒刑案 笞杖刑案 (1)州、县 侦察 侦察 侦察 审判 (2)府 转报上 级机关 转报上 级机关 转报上 级机关 汇集上报 (3)按察 使司 审判 审判 审判 最高上 诉机关 (4)刑部 复审 最终判决 汇集 上报 — (5)三法司 最终 判决 — — — 据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