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卷网-2019年版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组 单元主题:家国情怀 授课对象:五年级学生 设计者:五年级语文组 目标制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基于识字写字: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 基于阅读: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有关词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口语交际: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2.教材分析 《从军行》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戍边将士的崇高精神;《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写了诗人在秋夜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统治,心中无限感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出了诗人听闻“安史之乱”即将结束,归心似箭的喜悦心情。本课的教学中,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看插图补画面,展开想象,感受意境,从而感受诗人的一片赤子之心,体会不同时代诗人的责任感与爱国情怀。 3.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古诗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体验,课文所描写的情景都与古代战争有关,爱国之情浓烈,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在阅读古诗中获得感知、想象画面,提升理解能力、表达和感悟能力。 4.学习目标 1、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一:借助课文注音,认读生字新词。 评价任务二:多种形式朗读古诗,体会情感,背诵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评价任务三:通过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能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从军行》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 谈话导入 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了解诗人 环节二: 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1)“青海长云暗雪山”: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完成目标一、二) 朗读古诗,感知诗意。 (评价任务一、二) 环节三: 诵读古诗感悟诗情 1.感悟诗情。 (1)“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铿锵有力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将士们万丈豪情,难道他们不思念家乡的亲人,不想回家吗? (预设:①也许两鬓斑白的双亲拄着拐杖一次次在村头翘首以盼。也许。。。。。。) (3)请你们代替边关的将士们给家乡的亲人写一封信,告诉他们你为什么“终不还”。学生练笔、交流。 2.总结全诗。 (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