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32977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4-06-2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4次 大小:676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高二,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 cover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一、选择题 1.据北魏律载,对亲属相犯,拟罪之前,先查清相互间的亲疏尊卑长幼关系,再依据服制详定刑罚等差。凡是卑幼伤尊长,处分重于常人相杀;反之,尊长杀卑幼,刑事责任轻于杀常人。这表明(  ) A.律是中华法系最重要的部分 B.北魏律有利于维护三纲五常 C.皇帝有随意增减刑罚的权力 D.政府利用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2.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这些体现了(  ) A.践行儒学经世致用的思想 B.儒士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C.确立理学已成为主流思想 D.北宋儒学呈现基层化趋势 3.棠樾牌坊群是明清时期古徽州建筑艺术的代表,村内七座牌坊都是为褒奖鲍氏家族的孝行、善行而建,逶迤成群,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棠樾牌坊群的建造(  ) A.旨在加强宗法制度 B.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C.是晋商发展的见证 D.宣扬了儒家伦理观念 4.出现于尧舜时代的“象刑”,是指对于轻罪之人,不伤害其肉体,而是在其衣物上描绘特殊的图案以示惩戒。发展至商代,每逢新年伊始,官吏们往往将刑罚的场面描绘成画悬挂于城门楼上,以警示过往行人。这反映了(  ) A.传统艺术已经出现 B.绘画承载政治意义 C.先秦政治宽刑重民 D.艺术助力封建统治 5.乡约,是乡村社会的一种基层治理方式。通过乡约宣讲省谕,教化、管理基层社会是清朝的常见做法。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以镇压回民起义为契机,清朝在陕甘回民聚居地区普遍推广了乡约。平定准噶尔以后,乡约又开始向新疆地区发展。乡约在西北的推广(  ) A.弥合了胡汉风俗差异 B.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C.体现了因俗而治传统 D.抑制了各民族的上层势力 6.公元前536年,郑国执政子产通过“铸刑书”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部分人认为其做法会导致“民知争端”“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的局面,子产却认为“吾以救世也”。二者分歧实质上反映了(  ) A.郑国王室的衰落 B.新旧势力利益的冲突 C.法治体系的缺陷 D.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 7.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见,《唐律疏议》强调 (  ) A.天人感应 B.礼法结合 C.三教合一 D.伦理道德 8.战国时期,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给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其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被称作“刑主德辅”。这反映出当时 (  ) A.儒家与法家具有融合的趋势 B.法家思想取得完全胜利 C.德治与法治在实践上的调和 D.德治与法治的密不可分 9.《唐律疏议》中规定:“诸故杀官私马牛者,徒一年半”“主自杀马牛者,徒一年”。这些规定旨在 (  ) A.推广“一牛挽犁” B.保证农业生产 C.践行“工商食官” D.限制牛肉消费 10.《孟子·滕文公上》中写道:“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据此可知,孟子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民贵君轻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11.公元732年,官修的礼仪巨著《大唐开元礼》颁行,舍弃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盛行,并为皇室和国家所采用的道教和佛教礼仪。这说明 (  ) A.“三教合一”局面的出现 B.理学对朝廷影响日益深入 C.儒学的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D.佛、道盛行导致战乱不休 12.明清时期,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并设立乡约组织。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乡约组织的发展 (  ) A.导致自发性民间团体的增多 B.推动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C.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加强 D.标志着皇权专制的高度发展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