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34557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日期:2024-07-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6次 大小:214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 cover
第 2 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设 计 者】郑州市第九十中学 薛真 【教材来源】九年级《语文》上册,人民教育-出卷网- 【内容来源】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 3 课 【主题】《我爱这土地》艾青 【课时】共2课时/第2课时 【目标确定的依据】 一、教学设计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养成默读的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地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3)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单元目标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教材分别设置了三个活动任务:自主欣赏,自由朗诵,尝试创作。 单元目标: (1)自主阅读诗歌作品,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2)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揣摩诗人情感的发展脉络,能够在朗读时通过重音、停连、节奏等传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3)学习这几首诗借景或借物表达情志的写法,尝试小诗创作。 3、教材分析 本诗写于 1938 年 11 月,当时日本侵略者连攻侵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时代的“吹号者”,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歌。开篇,作者以“假如我是一只鸟”的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紧接着运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向,表达了鸟儿对于土地的深深眷恋,借此表达自己对于作者的无比深沉的热爱之情。 诗歌共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为情感的抒发蓄势,第二小节是情感的升华和迸发,作者采用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作者深厚的热爱。他内心的痛苦越深沉,他对于祖国的热爱也越深厚。 4、阅读提示 课本第 5 页的旁批:注意“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修饰语,想想它们带给你的阅读感受,再试着给这几个长句标出重音和节奏。 5、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的学习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太大,有了七八年级关于诵读的指导和积累,对于《我爱这土地》这首较短的诗歌而言,学生学起来并不太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应该能够较容易明确本诗的情感基调是沉痛、深沉的,也能够判定出本诗的情感是对于祖国的无比深沉的热爱和对于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只是在解析意象的含义时,学生应该能够找出“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意象,但是对于前面的形容词的使用的内涵估计不能太明确清晰地分析出来。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品析作者情感。 三、评价任务 假如诗人艾青有幸活到了现在,看到祖国繁荣富强的景象,他会写些什么呢?请你模仿本诗的格式,尝试创作一首诗歌。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找到诗歌的意象,并能够分析和解读描写意象的几个修饰语,借此分析文本语词背后作者的情感。 五、教学难点 1、分析本文呈现意象的修饰语的内涵。 2、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 六、教学方法:教师朗读指导、提问、交流、点拨 七、学习方法:学生自主探究、诵读诗歌、小组合作、师生交流等 八、课时安排:1 个课时 九、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1、师生谈话导入 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