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未必,十分耕耘必有收获,一定! 选择性必修2 第1章 种群及其动态 第1节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列。 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 1.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如调查某山坡上的珙桐密度。在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非常困难、需要采取估算的方法。例如,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用黑光灯诱捕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P2) 2.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样方法;调查植物、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等,都可以采用样方法。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计数每个样方的个体数,求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估算值。(P2)选择样方法调查动物时,需要该动物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 3.许多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例:某范围内田鼠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所做标记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捕获标记数。标记物脱落、标记过于醒目易被天敌发现、被捕捉过个体迁出等都会使所调查物种数量偏大。(P3) 4.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P4)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老年期、成年期、幼年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性、衰退型。我们可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预测种群未来的变化趋势。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在近期不一定保持稳定。 性别比例又称性比,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生物防治),改变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使种群密度降低。 5.我国通过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和启动“关爱女孩行动”来调整性别比例。 出生(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迁入(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6.单子叶草本植物常常是丛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我们常用双子叶植物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我们通过以下方法提高估算的准确性:随机选取样方、确定适宜的样方面积和数量(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因素)等。常用的取样方法有等距取样法和五点取样法。(P5“探究·实践”) 7.调查生活在隐蔽、复杂环境中的动物(猛禽、猛兽)种群数量的方法:红外触发相机拍摄照片和视频,在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照片和视频(例:东北虎、东北豹)。利用粪便调查,不同粪便具有不同的特征,先区分粪便来自哪种动物,再分析这种动物的粪便来自多少个个体(例:大熊猫)。利用动物的声音作为一种非损伤、低干扰的标记,进行种群数量的监测(例:鲸、长臂猿、秧鸡等)。 8.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是常用的取样方法。(P5“探究·实践”)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1.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爆发、下降、衰退、消亡等。处于波动状态的种群,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种群的延续需要有一定的个体数量为基础。对于已经低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