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作为贫困县的浙江安吉县,利用当地矿产资源优势,走上工业立县之路。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了,但山秃、气浊、水浑却成了安吉县的烦恼。1998年,安吉县开始整治污染企业和矿山,走上生态立县之路。如今的安吉,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美丽和谐的生态画卷。 思考:1.安吉为什么要从工业立县转向生态立县? 2.安吉这种发展模式的转变是个案还是一种时代潮流? 情境导入 ——— 第四章 第一节 ——— 走向生态文明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举例说明环境保护政策、措施与国家安全的关系。 1. 运用图文资料,说明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的内涵,举例说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化的途径。 3.联系实际,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资源与环境安全观。 01 02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0 1 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人地关系的历史进程、生态文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①概念:是指人类社会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②特点: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人地关系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影响的程度,受技术条件和人地关系思想的共同影响。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1)采集渔猎时代(原始社会)--依附自然 阶段 崇拜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原始社会 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崇拜和依赖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 发生在局地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农业社会时期--半依附自然 阶段 改造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农业社会 生产力发展,灌溉和农耕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人地关系思想科学萌芽 我国战国时的孟轲,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 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是荀况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来的,他写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他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我国古代朴素的人地关系思想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1.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工业社会时期--征服自然 阶段 改造自然 时期 生产力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 人地关系思想 工业文明 科学技术水平迅速提升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主宰 社会阶段 主导产业 资源基础 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 关系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社会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自然植物、动物 作物、驯化动物 土壤、气候 矿产资源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总结 一、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 推动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因素: 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方式的变革 3.现代社会人地思想--走向生态文明: (1)思想认识的转变: 需要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 (2)生态文明的含义: 意味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既要开发利用自然,也要遵循自然规律,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02 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生态文明:具体体现、强调、两个要求 资源、环境领域的国家安全:根本措施、具体措施 二、生态文明下的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 1.生态文明的具体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