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极地地区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及范围,并且能够说出由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2.理解在极地地区开展科学考察活动的意义,记住我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3.了解极地主要的环境问题,极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原因。 4.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认识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比较图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 2.理解在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图片、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让学生熟记课本或地图册与极地地区有关的资料和图片、教师准备好相关教学用品、器材。 教学过程 1.图片和视频导入 2.引导学生思考: 你知道为什么南极半岛的冰层会融化吗? 教师引导、解释,学生回答: 全球气候变暖。 新课教学: 1.教师提示学生:观察极地地区地图,找出南极和北极地区所濒临的海洋和陆地分别是什么? 接着引导学生看图,总结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南端,是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大陆,周围被南极洋包围,与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大陆隔海相望。 北极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中心为北冰洋,周围环绕着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地区。 教师小结: 北极是指北纬66.5°(北极圈)以北的广大区域,南极是指南纬66.5°(南极圈)以南的广大区域;南极的代表动物是企鹅,北极的代表动物是北极熊。生物种类:极地地区生物种类相对较少,但具有独特的适应性。如企鹅、北极熊、海豹等。极地生物通过特殊的生理和行为方式来适应极端寒冷的环境,如厚实的脂肪层保暖、冬眠、集群等。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极地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归纳极地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答道: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2000多米,冰盖覆盖广,地形相对平坦,多冰裂和冰缝。 由海冰覆盖的北冰洋中心,四周环绕着大陆架和岛屿,地形复杂多样,包括山脉、平原和峡湾等。 3.分组讨论:气候特点与成因 学生五分钟后总结: 气候特点:极地地区气候极端寒冷,风速大,降水少且以雪为主。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成因:由于纬度极高,接收的太阳辐射量少;冰雪反射阳光,导致地表进一步降温;同时受极地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 4.探究学习:资源分布与开发 观察极地地区资源分布图,留给学生五分钟时间探讨极地地区科学考察的原因。 教师总结归纳 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5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每年暖季在南极基地上活动的人数达2000多人。北极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多国已展开勘探活动。南极地区虽资源潜力巨大,但受国际条约限制,勘探活动相对较少。矿产资源勘探需克服极端气候、冰层覆盖等困难,技术要求高。 资源分布:极地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渔业资源等。 资源开发:在开发极地资源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 5.观察课本中相关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识记我国在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叫学生上黑板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国在南极地区建考察站都选在2月份? 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2月份北半球为冬季,南极刚好是夏季,利于考察。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极地地区的环境进行保护? 教师播放幻灯片图片,学生观察后回答: 学生看图后思考并回答: 1.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活动,垃圾的排放也导致北极地区的环境污染。 2.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和南极地区的海冰范围不断缩小,特别是夏季海冰减少更为明显。 3.由于海冰减少,北极熊的栖息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