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知识梳理: 1、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存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力的特点: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不是维持) (2)使物体发生形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运动和力的关系 判断运动的状态 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 非平衡状态 一定受力,且非平衡力 不受力或者受到平衡力 难点———摩擦力 摩擦力 我是谁? 我在哪? 我在干什么? 我是谁? 1、首先,我是一种力,所以我和别的力一样,都具有力的三要素。 2、其次,我是一个具有阻碍作用的力 3、我还有不同的种类。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你问我阻碍谁?我阻碍的是物体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你明白吧? 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静摩擦力 我在哪? 1、我都说我是一种力了,你说“力”在哪?当然在作用点上啊。 2、我无论在哪从不孤独。 摩擦力的作用点在两者接触面上,具体取决于研究的物体。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举个例子:人在走路,和地面之间存在摩擦。如果你研究的是“人”, 那么摩擦力在鞋底;如果你研究的是“地面”,那么摩擦力在地面。 我在干什么? 1、我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顺便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但你要是说我总是阻碍了物体的运动,那我可就不服了! 证据:我在帮人往前走。 如果没有我,人根本走不动。 分析左脚的运动: 参照物:地面 相对地面向后运动, 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相对运动 脚的摩擦力阻碍脚往后运动 如果没有摩擦力:左脚会向后滑 分析右脚的运动: 参照物:地面 相对地面向前运动, 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相对运动 脚的摩擦力阻碍脚往前运动 如果没有摩擦力:右脚会向前滑 相对运动 概念: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有位置改变的过程 举个栗子:路边有一颗静止不动的树,我走路经过它,那么“我”相对“树”,是运动的。 描述的对象就是“我”,参照物就是“树” 那么问题来了,我走路的时候有可能是“静止”的吗? 当然!只需要找一个跟“我”同步运动的“参照物”即可。例如我的鞋子。(抛开其他微妙的动作不算) 动静摩擦力如何分辨 运动类型 摩擦力类型 计算方法 影响因素 1、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 动摩擦力 F=uN 正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 2、物体间存在相对运动趋势 静摩擦力 平衡力 外力大小 3、物体不接触或者无相对运动 无摩擦力 / / 4、物体相对静止 静摩擦力或者无摩擦力 平衡力 外力大小 例题1、黄蓝方块在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两个方块受力情况。 解题步骤 1、先看是什么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都是平衡状态,所有外力平衡。 2、找受力少的物体先分析。 A:没有任何其他外力,只和B接触,仅有可能受到摩擦力。如果受到摩擦力,那就只有一个力,力就无法平衡,所以摩擦力为0. B:(B和A)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AB之间无摩擦力。 拉力F (B和地面)需要有一个力和拉力F平衡,这个力就是摩擦力,方向和拉力相反,水平向左。 A B F 例题2:黄蓝方块在F的作用下,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分析两个方块受力情况。 解题步骤 1、先看是什么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状态都是平衡状态,所有外力平衡。 2、找简单的物体先分析。 A:受到外力F,只和B接触,仅有可能受到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力,那就只有一个力,力就无法平衡,所以肯定有摩擦力,与力F平衡。 B:(B和A)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受到A给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B和地面)需要有一个力和摩擦力平衡,这个力就是地面给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A B F 例题3. 黄蓝方块在F的作用下,都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一时刻,撤去力F,B在地面上仍然运动了一段距离,AB仍保持静止。分析两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