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2第四单元单元检测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单选题(共15题;共45分) 1、(3分)北美大平原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在圆锥形的帐篷中。亚马孙雨林中处于刀耕火种阶段的印第安人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导致上述现象的共性因素是 A. 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 B. 改进生产工具的需要 C. 土地轮耕方法的采用 D. 共同宗教信仰的影响 2、(3分)在我国古代,通常要求水口之山要笔直尖耸,以象征文运昌盛。对不理想的水口之山,则加以人工补救,多数修建“文昌塔”“文峰塔”“魁星楼”等。这反映出 ( ) A. 封建迷信思想不利于建筑发展 B. 自然景观与人文追求和谐统一 C. 我国古代楼塔建筑均依水而建 D. 我国古代楼塔建筑均强调文运 3、(3分)村落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世界其他地区,如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印度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等,也存在大量的原始村落遗址。这反映出 ( ) A. 村落的形成与水源有密切的关系 B. 农业的发展是村落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C. 村落为人们定居繁衍和防卫提供保障 D. 中国原始村落规模比其他国家大 4、(3分)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村落的地方。下列对两河流域的民居描述正确的是( ) A. 建筑材料以黏土和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为主 B. 民居最早的两大类型是巢居和穴居 C. 民居的设计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和长幼有序的礼仪制度 D. 出现了集体公寓式楼房的原始形态 5、(3分)在早期城市发展过程中,“城”与“市”的关系经历五个演变阶段:有城无市,城中有市,城区即市区,城在市中和有市无城。这一发展演变的原因主要是( ) A. 中央集权制的加强 B. 坊市制度的废除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工业革命的推动 6、(3分)19世纪,把公园和公地比喻为“城市之肺”的观念在伦敦广泛流传,报刊媒介大肆宣传“城市之肺”的益处。这一比喻反映了当时英国 ( ) A. 社会环保意识增强 B. 城市化问题的严重 C. 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7、(3分)某校学生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如下资料:《中国古代早期城市化进程与最初的文明》《英国城市化的核心动力:工业革命与工业化》《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其研究主题应该是( ) A. 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 B. 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C.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D. 工业革命前后的世界形势 8、(3分)1865年,煤气灯开始在上海使用,起初主要用于洋行和街道,后来行栈、铺面、茶馆、戏楼以及居家竞相使用,上海成为名副其实的“不夜城”。这反映出( ) A. 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 B. 城市化进程拓展城市公共空间 C. 工业革命成果催生新兴产业 D. 市民阶层诉求改变服务业面貌 9、(3分)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 A.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10、(3分)下图为1978~2016年中国经济活动人口和城乡就业人口变化情况曲线图。这可以说明中国( )。 A. 农村就业人口逐年下降 B. 工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 C. 城镇就业比率不断提升 D. 社会劳动力参与程度高 11、(3分)南宋江南繁荣的市镇,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水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太平州的黄池镇。俗谚有云:“太平州不如芜湖,芜湖不如黄池。”这说明,南宋时期( )。 A. 江南市镇已出现城市化特征 B. 商帮的出现带来了市镇经济的繁荣 C. 江南市镇的专业化分工较明显 D. 坊市界限打破带动了江南市镇发展 12、(3分)14世纪,“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