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65749

第16课 风来了 教学设计 人教版 二年级美术上册

日期:2025-04-04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221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16课,风来,教学设计,人教,二年级,美术
  • cover
二年级上册《风来了》美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风来了》一课选自人民教育-出卷网-小学学美术二年级上册,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首先呈现了不同表现形式和内容的图片,让学对“风”这个既看不见又摸不着的事物有一个直观感受:如作品《阵风》中,几位藏族妇女在风中艰难地行走的姿态,以及她们的腰带、发辫、衣摆和饰物被风吹得飘了起来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人对大风的感受。教材呈现这些图片目的,是让学生从可视的形象中去体味风的方向、大小、疾缓等,从而达到帮助儿童从中获得方法和经验的体认。这样的编排,体现了《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的“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要求。为了便于学生进入学习活动,教材安排有一个“小训练”,即陈列吊灯、衣架上晾的裤装、柳条等图样,并提出问题:你能想像出大风吹过来时,它们会有什么变化吗 说一说,试着画一画。这个“小训练”对于触动学生的感知,增强体验、感悟能力,发展想像力和表现力都可以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体现了教材的层次性,同时它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路线。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逐渐能客观、实事求是地认识周围事物,并能凭记忆表达自己的感受。在课堂上,他们思路更广,思维更活跃,同时也欢迎更新颖,更有趣味的美术活动形式;他们敢动手,爱提问,好奇心强,乐于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界,喜欢用自己独特方式去表达自己的看法。为了满足儿童的这些认知、身心特点,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观,增强学生的感受,在启发学生思考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这样对学生观察、想象力和绘画表现能力的提高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习风的表现方法。 2、培养对大自然、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记忆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的情感 教学重点: 风的表现形式和方法。 教学难点: 风的表现形式 教学过程: 准备:孩子们,咱们先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可以一起唱。《大风车》 一、导入: 同学们,老师请你们看一个小魔术,这是一本会动的书。你看见了什么?是谁让他们动起来的 对,是风来了。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1、孩子们,你们在来学校的路上、在校园里遇到风了吗 谁来把你观察到的、感受到的说一说? 2、那你们知道这些可爱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吗?风啊,是由空气流动形成的。在流动的过程中还带动了其它物体的变化。看,风是飘向空中的蒲公英,是舞动的芦苇,是湖边的柳梢,和微笑的花朵。大风吹起的时候,窗帘也忍不住跳了起来,晒出的衣服还调皮的荡起了秋千,孩子们的风筝也越飞越高了,巡航游览的水手在起风的时候扬起风帆。风可以帮助我们在海上航行,还可以为我们做什么好事啊?炎热的夏天给我们带来凉爽;还可以帮助我们发电。 (这是什么?风力发电机。) 可是风啊,有的时候也会发脾气,发脾气的风就变成什么啦?龙卷风、台风、飓风。这些风发脾气的时候会摧毁房屋。唐老鸭就遇上了这样的一场风。(视频)可怜的唐老鸭,真是替他捏一把冷汗啊。 3、这些风的本领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就要用不同的线条来表现她们了。你觉得这三种线条,分别是什么风? (讲解:微风,轻轻的柔柔的;大风,线条再粗一点,密集一点。龙卷风,旋转的线条,好像大象的长鼻子。) 4、这些调皮的风啊,又和小树交上了朋友。(播放)同学们,画中的这棵树遇到的是大风还是微风?(大风)从哪里感受到的?(鸟窝都被风吹掉了)所以风啊觉得挺大的,连人都怎么样了?飘起来了。我们看看第一幅和最后一幅你喜欢哪一个?(第二个)相对于第二幅来说,我们的第一幅作品就显得比较怎么样?有点单调,第二幅作品比较丰富。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对风的感受也更深了。所以丰富的变化可以使我们的画面更生动。 5、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