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综合测试 一、单选题 1.“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这一论述反映的是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C.朱熹的“格物致知” D.王阳明的“心学” 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对这一构想解读正确的是( ) A.具有早期民主启蒙价值 B.主张建立代议制民主政治 C.颠覆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D.成为社会教化的思想工具 3.下面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 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 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4.“随处体认天理,六字(指前一句)千圣同行。万里一心感应,虚灵中正观生。”是著名学者湛若水(1466—1560年)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其思想解释合理的是 A.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B.突破了儒家思想体系 C.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发奋立志 D.动摇了“阳明心学”的理论根基 5.明末清初有学者评当时学风:“五胡乱华,本于清谈之流祸,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针对此种学风,他主张 A.工商皆本 B.气在理先 C.兴办学校 D.经世致用 6.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 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足,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张 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 B.旨在全面批判封建礼教 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 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 7.明代中期,纺织业的若干生产环节如机坊、染坊、踹坊均各自独立成为单-生产或加工部门。如江南地区,织造尚淞江,浆染尚芜湖。由于产品不同,有的“织文,曰缎”,或者“织成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这反映出明代 A.早期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B.手工纺织业分工细密 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 D.手工业发展到高峰期 8.下图为利玛窦在中国刊印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这幅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但因其没有以中国为中心,一些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这反映出( ) A.西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B.封建专制制度已走向衰落 C.天朝上国观念根深蒂固 D.广大民众地理学知识有限 9.明朝建立后,在海上交通方面开创了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是在海防方面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来自西方殖民者和( ) A.蒙古 B.女真 C.西藏 D.倭寇 10.“台湾岛在荷兰殖民主义者的血腥统治下,遍地荆榛,一片荒凉,我决心把荷兰侵略者驱逐出台湾岛。经过十多年的浴血斗争,才把荷兰人赶走,恢复了先人的基业。”其中的“我”是指 A.岳飞 B.郑和 C.戚继光 D.郑成功 11.美国学者白彬菊认为,清代军机处的设立使军机大臣能够协助皇帝对庞大帝国的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得以将有限的资源投放到最根本和主要的地方。由此可知,该观点认为军机处的设立 A.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B.体现了权力运作规范化 C.增强了政府的执行能力 D.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12.顾炎武在《亭林文集 与施愚山书》说到:“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顾炎武之言论旨在强调 A.理学之名出现于宋代 B.为学应注重经世致用 C.孔孟之道为儒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