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0575011

赣美版六年级下册 第16课 现代陶艺——陶艺的起源和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日期:2025-10-24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58次 大小:23070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陶艺,PPT,30张,课件,发展,起源
  • cover
(课件网) 陶艺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史前时期的原始陶器 史前时期: 距今约1万年———公元前2070年。 其发展线可概括为: 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 ———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出现———龙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黑陶出现 一、陶的起源 人类在制造工具和定居之后,开始需要储存食物和饮用水,容器的概念和容器的发明就同时产生了。 火的使用是陶器产生首要条件,无庸赘述。但是火的使用在那个阶段和陶的产生相关联,却是饶有兴趣的问题。 文物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静宁县威戎镇杨湾村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彩陶窑址。这是窑炉的烟道 新华社记者 聂建江摄 陶器的烧制和使用,被认为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之一。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陶器,发现于湖南省道县白石寨村的玉蟾岩遗址,该遗址于1993年发掘时意外地发现了3块较大的原始陶片,1995年又在相距前发掘地1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堆一碰即碎的陶片,陶胎厚达2厘米。 二、彩陶 1、仰韶文化大地湾类型彩陶 彩陶的发现和制作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大地湾遗址。大地湾遗址大致可分为五期文化: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常山下层文化。 彩陶三足钵-高12.5厘米,口径27厘米(大地湾一期遗址出土) 彩陶用河谷沉积的中砂性粘土作原料,有的质细,有的夹砂。经过800度至900度的温度的烧制,因火焰气氛不同,烧成质地呈橙红色、砖红色、褐红色、灰色和黑色。彩陶成型手法以手工制作,主要以泥条盘筑法成型,辅之以手捏成型、粘接成型等手法。主要器型有平底碗、钵、盒、小口尖底瓶、细长颈瓶、直口罐、斜沿罐、深腹瓮、鼎、釜、甑、灶等。 (人面鱼纹盆)仰韶文化,高16厘米,口径39.5厘米,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的代表作。 彩陶器上多有彩绘,用农田中生成的铁锰结核碾细配成黑色、黑褐色颜料,用含铁量很高的土红或赭石配成红色,用白净瓷土配成白彩。 颜料钵、红色颜料瓶,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椭圆形钵,钵高3厘米,最大直径9厘米,颜料瓶瓶高5厘米,直径3厘米,2004年甘肃临洮出土。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地湾变体鱼纹圜底彩陶盆 2、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 1953年首先发现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距今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葫芦瓶、长颈瓶,卷唇盆和圆底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较简洁。    人头壶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高23厘米,底径6.3厘米,1953年陕西洛南县出土,西安半坡博物馆藏。 3、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 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 4、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000年—4000年。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 5、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 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俯视不见足部,装饰都集中于口沿、肩和腹等上半部。 旋涡纹彩陶  半山类型,高23厘米,口径14.6厘米,1977年甘肃兰州出土,甘肃省博物馆藏。 6、齐家文化彩陶 齐家文化早期距今约四千年左右。分布范围东起渭河流域及泾水上游的马莲河谷,西至湟水流域,南及白龙江,北达内蒙古阿拉善附近。 齐家文化大耳罐 三、 黑陶 黑陶器表呈黑色,仰韶文化就已开始生产,但数量很少,黑色不纯。黑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