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576710

第14课《背影》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6次 大小:361110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4课,背影,课件,21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当代画家罗中立1980年完成的大幅画布油画《父亲》曾经震撼了所有人。他笔下那布满皱纹,饱经沧桑的脸庞,透露出对父亲深沉的爱与敬意。 许多作家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都会用正面描写。可是,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却别具匠心地将父爱定格在了背影上。从此,背影似乎成了父亲的象征符号,几十年来,令无数的读者为之动容,泪流不止。那究竟是父亲怎样的背影?作者又是如何刻画父亲背影的? 今天,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同感受那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一起挖掘和体悟他们之间特殊的父子之情。 新课导入 背 影 1.理清文章线索,思考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章的叙事方式。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态度变化,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素朴而典雅、简净而细致的语言。 3.感知父亲形象,尤其是“背影”的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最大的创作成就是散文,文风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的气息。名篇有《绿》《春》《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纪实散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到清华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祖母的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俩在浦口车站惜别。想起这些,朱自清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 栅栏( )  差使( ) 狼藉( ) 蹒跚( )  簌簌( ) 踌躇( ) 颓唐( ) 拭去( ) xiè sānɡ jú yínɡ yū suǒ xiè zhà chāi jí pán shān sù sù chóu chú tuí shì 字音字形 词语积累 ①狼藉: ②赋闲: ③踌躇: ④迂: ⑤颓唐: ⑥琐屑: ⑦祸不单行: ⑧蹒跚: ⑨不能自已: 乱七八糟的样子。 失业在家。 犹豫。 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颓废败落。 细小而繁多的事。 不幸的事接连发生。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这里是控制的意思。 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主要写谁?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背影 我的父亲 父爱 开篇点题,点明“我”对父亲 背影难以忘怀。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表现父子情深。 分别后,思念父亲,在泪光中再现的背影。 文章结构 第 一 部 分 第 二 部 分 第 三 部 分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描写了父亲在火车站为“我”送行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关爱儿子,儿子感念父亲,父子情深。 概括课文 为何感动 研读课文 本文共有几次写到“背影”?各出现在课文什么地方? 第一次在开头,“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去买橘子的背影。 第三次在车门话别,望着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 第四次在结尾,“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四次 ①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②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③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④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研读课文 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第一次“背影”起什么作用? 交代“背影”的背景(即家境的悲凉),烘托父亲的爱子之情。 提示:写背景,往往有烘托作用。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第二次 研读课文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