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0576769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2850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张
第六
,
八年级
,
语文
,
统编
,
学年
,
2024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写作背景,理解词作的内容及情感。 2. 品味词作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词人高洁的志趣。 3. 感受词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作中“孤鸿”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 感受词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超尘脱俗的精神境界,理解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题引导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今天,如果我们票选历史文人的最佳人气奖,获奖者 一定是苏轼。他是文学家、书画家还是美食家。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眉山、汁京、杭州、密州、黄州、惠州、詹州。苏轼创作的爆发期就在黄州,而苏轼在黄州诗词的起点是今天学习的这首词一一《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及背景介绍 苏轼(1037年一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石人。与父苏询、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非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四家” 【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朝臣何正臣等人就苏轼诗文罗织罪状,并为其加上了诽谤朝廷的大罪,同年七月,苏轼被捕,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因宋太祖定下皇帝不杀朝臣的规矩,苏轼才免于一死。之后在元丰三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曾经住在定慧院,这首词就在那时所做的。 3. 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枝叶稀疏的桐树 指深夜。 幽居之人 【译文】一弯残月挂在枝叶稀疏的桐树上,夜深人声已静。有谁见到幽居之人独往来?仿佛那孤雁的缥缈身影。 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景色。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知晓 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译文】狐雁惊飞却又回过头来,心里有幽恨却无人知道。它挑遍了寒枝不肯栖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凉。 下片:词人与“孤鸿”合二为一。 提问:词作描绘了哪些景象?营造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词中描绘了缺月、疏桐、漏断、幽人、孤鸿等景象,营造了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词人被贬黄州时的孤独、寂寞和高洁自许的情感。 上阕通过“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描绘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场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则将“幽人”与“孤鸿”联系起来,表现了词人的孤独和寂寞。 下阕“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和怨恨,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则通过描写孤鸿的行为,进一步强调了词人的高洁自许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4. 精读词作,品味语言 词的开头两句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开头两句选取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断滴漏等意象,营造出萧疏凄冷、幽冷寂寞的氛围,为“幽人”“孤鸿” 的出场作铺垫。 “谁见幽人独注来?”反问句表达怎样的意思? 意思是说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 “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那么孤鸿与幽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4 “蛟龙”探海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2-02)
22 古代诗歌五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2-02)
23 太空一日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2-02)
25 带上她的眼睛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2-02)
21 外国诗二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5-02-02)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